双相情感障碍:当至亲在情绪过山车中坠落,你能接住TA吗?

淇勤看情感 2025-03-30 21:38:50

欢迎来到吴小美心理咨询,点击右上方“关注”,我会定期分享【应对焦虑的干货】陪伴你的焦虑情绪。

“这个病不发作的时候,我还能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旦发作,就像坐上了情绪过山车

难受得要死。”这是一位得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粉丝留言。

有时候,你会突然感到特别兴奋,好像自己能做成任何事情;但没过多久,心情就会一落千丈,变得沮丧,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这种情绪的大起大落,自己根本控制不住。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家有双相障碍患者,家人该如何帮助和支持呢?

今天是3月30日,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这一天,我们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受困于情绪过山车的患者,更是为了提醒每一个家庭——当家中有人患上双相情感障碍时,我们该如何帮助和支持他们?

一、别让误解成为第一把刀——“天才病”的真面目

“他高中突然厌学,父母以为是叛逆”,

“她整夜失眠创作,家人夸她有天赋”,

“他说想死,亲戚笑他矫情”……

这些故事里藏着最扎心的现实:误解比疾病本身更伤人。你以为的“灵感爆发”,可能是躁狂期的失控;你眼中的“颓废懒散”,或许是抑郁期的窒息。

可若连家人都不懂,患者又该如何自救?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双相情感障碍一度被误以为是“天才病”,毕竟历史上梵高、海明威等名人都患有此病。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情感障碍类的心理健康疾病。患者时常在抑郁和躁狂两个状态中切换,备受折磨,发作起来比抑郁症还复杂。

二、识别双相的“信号”——家人如何避免“误诊”与误解?

有的朋友白天兴奋,深夜emo,就怀疑自己得了病。其实双相情感障碍有明显特征。

一是躁狂和抑郁两症状并存,躁狂时“三高”,抑郁时“三低”,有时还会同时出现且快速转换,自杀风险更高;

二是情绪过山车,反复发作;

三是长期存在,一旦出现便会长期影响生活和工作。不过这些特征仅供参考,最终诊断还需专业人员完成。

很多时候,家人会误以为患者的异常行为只是“叛逆期”或“闹着玩”,从而延误治疗。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三、家人的“支持宝典”——避开这三个“致命误区”

患者不仅受疾病折磨,还有病耻感和他人异样眼光。家人要走近患者生活,学习相关知识,建立正确认知,这样面对突发状况时才有耐心和应对技巧。有哪些话不能轻易说呢?

误区一:“你要振作,别想太多。”

这话像在溺水者耳边喊“快游啊”。双相患者的情绪波动并非主观选择,而是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你的“正能量”鸡汤,只会让TA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病人。

误区二:“不吃药?你就是不听话!”

躁狂期的患者享受精力巅峰,抑郁期的患者丧失求生欲,二者都可能抗拒吃药。若你举着药盒追着骂,只会让TA更想躲进黑暗角落。

误区三:“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要怎样?”

照顾者的委屈是真的,但这句话却像一把盐,撒在患者的伤口上。双相不是谁的错,但若把疾病变成道德绑架,家就成了另一个牢笼。

爱若带着控制的锁链,再温暖的怀抱也会让人窒息。

四、接住TA的手,需要三把“钥匙”

钥匙一:把“诊断”变成“对话”,而非审判

“医生说你得了双相”,这句话可以冰冷如刀,也可以柔软如毯。试着说:“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让你好受些。” 记住: 确诊不是给TA贴标签,而是给全家人一个机会——重新学习如何相爱。

钥匙二:做情绪的“缓冲垫”,而非放大镜

当TA躁狂期疯狂购物时,别吼“你又发什么疯”,而是轻声问:“我们需要先喝杯茶吗?”

当TA抑郁期瘫在床上时,别掀被子骂“废物”,而是坐下来:“我陪你发会儿呆吧。”

心理学名句: 共情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暂时变得可以忍受。

钥匙三:建立“安全网”,而不是监狱

和TA共同制定《危机预案》:

躁狂期征兆出现时,谁负责提醒服药?

哪些话是绝对不能说的“雷区”?

这不是约束,而是用“双向奔赴”的契约,让失控的生活找回锚点。

照顾者的崩溃往往比患者来得更悄无声息。

共同参与咨询:目前治疗双相最有效的是药物治疗结合专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家人参与咨询能了解患者痛苦,掌握判断症状发作的知识,为患者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家人也要关爱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转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展示同情,而是让更多家庭少走一条弯路。

你今天的每一个“在看”,都可能挽救一个在情绪过山车上绝望的人。

0 阅读:2

淇勤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