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三大战略方向布下“定海神针”,局势悄然转变
近期,《华尔街日报》等外媒通过研究公开船舶追踪数据等信息后发现,中国在南海、台海以及中印边境方向通过一系列常态化行动,悄然改变了地区大局,令菲律宾等相关方有些“有心无力”。
南海方向:填海造陆成果尽显,海警巡航范围扩大
在南海方向,中国十多年前在美济礁等岛礁开展的填海造陆工作如今成效显著。曾几何时,在一些美国军方将领眼中,这些填海造陆活动似乎毫无意义,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它们已然改写了南海局势。
以菲律宾巴拉望岛以西海域为例,回顾过往,2022年时,中国海警等部门的主要活动范围还集中在美济礁、仁爱礁周边。但小马科斯政府不断在南海挑起事端后,局势发生了变化,中国海警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了仙宾礁。到了2024年,这一范围更是延伸至仙宾礁以东海域。
此前,中菲海上力量在仙宾礁海域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对峙,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不仅有能力在这片海域长期部署大批船只,还具备封锁岛礁的能力。
其实,中国早就具备向仁爱礁、仙宾礁、黄岩岛等地派遣更多船只强化行动的能力。只是在杜特尔特时期,中菲关系相对稳定,“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也有所进展,为了维护得来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中国选择了保持克制。然而,小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地缘战略发生转向,破坏了南海的稳定,中国这才改变策略,在一线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旨在阻止菲律宾改变现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面对中国的行动,菲律宾试图在国际舆论上制造声势,寻求更多支持,但在实际行动上却难以扭转局势。而且,中国这种不直接发起军事行动,而是凭借自身海空力量优势改变局面的策略,让菲律宾倚仗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失去了作用,因为这种程度的交锋很难触发条约内容,促使美军介入。
台海方向:海空行动升级,解放军掌控力提升
在台海方向,局势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公开数据表明,2021年解放军军机进入台当局所谓“防空识别区”的次数为972次,此后随着佩洛西窜访台湾等事件发生,解放军在台湾岛周边的海空行动力度不断加大。到了2024年,进入所谓“防空识别区”的次数已超3000次。
与此同时,解放军飞机在台海周边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台湾海峡内及台湾岛西南空域,而是拓展到了环绕整个台湾岛的区域,且深入台湾岛以东西太平洋空域的趋势愈发明显。
不仅是空军,解放军、海警以及大陆其他执法、科研部门的船只也在台海周边海域活动得越发频繁。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大陆已在台海周边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军演,每次都模拟对台湾岛封锁,并融入了新的元素。
在大陆海空联合行动的压力下,台防务部门的行动空间不断被压缩,台军疲于应对,台当局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方面也意识到,中国大陆已具备彻底封锁台湾岛外海的能力,且可能还有更多后招。
中印边境方向:基建强化掌控,边境局势稳定
在中印边境方向,美国关注的是中国的边境小康村与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已在边境地区建成数百个边境小康村,并配套完善设施,实现了固边安民,有效强化了对边境的掌控。
边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提升了解放军的行动能力。一旦印度派人越境挑衅,解放军边防部队能够迅速抵达现场制止危险行为。而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在必要时发起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方尤其关注洞朗地区的建设,因为这些工作大大增强了中国对该地区的掌控力。控制洞朗后,中国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印度西里古里走廊这一重要薄弱环节。
面对中国的基建行动,印度虽也推出了类似的计划,但鉴于中印综合国力的差距,印度很难跟上中国的步伐。
总结:依托综合国力,中国引领地区局势向好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在台海、南海以及中印边境方向的行动,虽然细节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托,结合现实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常态化行动筑牢地区稳定的基石,全面提升中国的管控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中国正不动声色地推动地区局势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假以时日,这三个方向的态势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的战略布局也将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