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这么久,何时才结束?解放军曾精准推演,中方开始做准备

孔甲丙今说史 2025-04-05 19:22:41

自俄乌两国爆发冲突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关注着这场战争的局势走向,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这场冲突中一直充当着为双方提供斡旋谈判机会的角色。

并且针对这场冲突何时才能结束这样的问题,中国自然也是非常关心,事实上,早在2022年12月,我国解放军军事学院曾经就俄乌两国的一系列战略战术进行了兵棋推演,预测战争可能在2023年夏季结束。

而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已经2025年,俄乌两国的冲突依然在持续进行,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何影响因素,中国在其中又要作出哪些准备呢?

解放军兵棋推演

首先,何为兵棋推演?简单来说,解放军的兵棋推演就是一种高度科学化、实战化的战争模拟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规则化、数据化的对抗推演,检验战术策略、装备性能及指挥体系,并为实战决策提供参考。兵棋推演自古有之,只不过发展至如今,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已非小觑。

兵棋推演的目的并非一味求胜,而是尽可能地模拟出真正作战时所遇到的一系列困境,从而针对这些困境提前找出解决办法,以更好地应对战场上的突发状况,从而赢得有利局面。

俄乌冲突以来,我国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对这场冲突的走向都非常关注,2022年12月,我国解放军利用兵棋推演对俄乌冲突进行了合理推测,在一定的前提下,推演结果预测了这场冲突即将在2023年夏季左右结束,而事实证明,这场兵棋推演的结果显然失利了。

兵棋推演的结果为何会与现实情况有如此大的偏差,这还要从当初的那两个“条件”考虑,刚刚所说,兵棋推演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俄乌双方经济和军事资源都面临崩溃和枯竭,即双方都没有了继续作战的实力。

然而,事实情况是,尽管面对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一系列围追堵截,俄罗斯的经济依然没有崩溃,而乌克兰依靠着美国的援助,虽抵御艰难,但也坚持到了现在。因此,在前提条件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兵棋推演的结果自然而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尽管兵棋推演的结果和现实情况并不相同,但是中国在这场冲突中所承担的第三方角色依然非常重要。兵棋推演结束后,中方也提出了和平建议,即“十二条和平建议”,目的是为了推动双方冲突停火从而促成停战谈判,由于这些建议充分考虑了俄乌双方的各自利益,因而也得到了俄乌双方的初步认可。

至此之后,中国方面一直在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为俄乌两国进行从中斡旋,包括但不限于协调俄乌在领土争议上的立场、推动国际社会对俄乌双方施压等等,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成两国达成停战协议。

尽管至今为止,俄乌两国的冲突依然持续进行,但是中国方面一直在为两国的和平奔走努力。

针对于俄乌冲突到底何时才能结束,不仅需要分析当前的影响因素,如军事僵局、外部支持、经济压力和国际调解等,也要分析一段时间后这些影响因素是否会改变。

总的来说,俄乌战争的结束时间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目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俄乌冲突当前的困境

时至2025年,俄乌冲突持续不断,双方均已陷入了相对被动的局面,尽管在冲突开始最初俄罗斯掌握了一定的军事优势,但是随着美国等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持续不断,俄罗斯军方也被迫陷入了这场拉锯战之中,无论是国内经济和国民心态都已经发生了不小的转变,甚至包括国内的军工产能都已经到达了极限。

反观乌克兰的局势也相当困窘,根据报道,乌克兰当前面临人口锐减,即国内仅剩不到2000万人、兵源短缺及领土丧失等一系列难题,尽管在主战场乌克兰仍能凭借美国等国的军事援助对俄军勉力抵抗,但是随着顿涅茨克、赫尔松等四州及克里米亚接连被俄军所占,乌克兰军队内部的士气大打折扣,国内民众也一度陷入恐慌之中。

事态发展至今,很多国家都已经介入其中希望能够通过斡旋促成双方达成和平的愿望,然而由于两国冲突的原因由来已久且复杂多样,尽管两国都已经进入了战争疲惫期,却始终未能就停战协定达成一致意见。

2025年3月,美乌两国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其目的本是使其成为解决两国冲突的阶段性方案,然而随着3月11日,乌克兰对莫斯科进行了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这份临时停火协议几乎毫无疑问地宣告了破裂,此次空袭也加剧两国了冲突的程度。

此次事件也说明,俄乌两国的矛盾并非简单地调停就能解决,即使在两国都愿意进行和平谈判期间,双方仍然避免不了的交火,可见两国之间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

目前来看,两国想要真正停战,可能关键点还在于外部干预的变量,例如美国的政策转向、欧洲国家内部的压力以及中国和沙特等第三方国家的强势介入。

美国方面,随着特朗普的重新上台,美国可能会调整对乌克兰的援助策略,甚至施压乌克兰妥协,这一点也是当前国际媒体上被反复提及的一点,毕竟倘若没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乌克兰几乎没有可能支撑到现在,因此,一旦特朗普重新调整策略,这就很有可能成为打破当前两国僵局的关键。

欧洲方面,随着德国右翼政党的崛起,欧盟内部对乌克兰的支持也许会产生分歧,进而影响欧盟对乌支持的一致性‌,从而削弱乌克兰的长期抵抗能力,久而久之,也许也会迎来冲突的转机。

第三,则是考虑中国、沙特等第三国家的介入能否推动双方和谈的进程,例如,中国方面通过多边平台提出折中方案,或利用与俄伊合作的关系网间接施压‌,从而迫使双方进行停战,但是这种措施也有其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的冲突,即使成功也很有可能造成冲突的复发。

综上所述,俄乌冲突能否结束主要取决于三大核心因素:‌军事消耗速度、外部援助持续性以及大国博弈结果‌。当前局势显示,2025年冲突仍处于“边打边谈”的拉锯状态,但双方疲态显著,国际社会对停火的呼声增强。解放军的推演虽未完全应验,但其对资源消耗与外部干预的分析框架仍具参考价值。

未来数月内,若美欧政策转向或俄乌某一方出现重大战略调整,即乌克兰接受领土让步或者俄罗斯面临内部压力,都有可能可能成为结束战争的转折点。

俄乌冲突中中国所作的努力

事实上,俄乌冲突开始至今,中国始终秉持着客观中立的立场,致力于推动双方和平进程,并通过多维度努力展现了大国责任,那么,中国在此次冲突中究竟做了哪些努力呢?

首先是提出系统性的和平方案。2023年,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其中系统地阐述了12项核心原则,包括尊重主权、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等。该文件被视作中国推动局势降温的纲领性指导,既明确了反对战争升级的态度,也为后续外交行动提供了框架。

其次是开展高强度外交斡旋。中国在短期内展开密集的多边外交,包括我国高层领导访问俄罗斯并与乌克兰进行电话会谈,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联动关键相关方‌,会见欧盟核心国家法国,争取欧洲和平力量支持,同时与巴西等中立发展中国家协调立场,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共识‌。

‌甚至构建了中立国协作网络‌,联合印度、巴西等国形成“促和阵营”,打破美西方单边叙事,增强和平倡议的代表性‌。

除此之外,中国方面还推动了战略层面的国际协作,即将俄乌问题置于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下考量,通过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呼吁停火,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反对阵营对抗;包括借力金砖、上合等机制凝聚新兴经济体力量,形成制衡美国干预的力量‌。

当然,中国军事科学院曾通过计算机推演预判冲突可能于2023年夏季结束,这一科学分析为国际社会理解冲突走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尽管最终进程有所延迟,但此类研究彰显了中国对局势的深度研判能力。

中国的努力既基于维护自身发展环境的需求,也体现了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坚守‌,这种“非选边站”但“积极促和”的独特路径,为破解大国博弈困局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局势也表明了中国的和平倡议虽面临美国阻挠,但已经促使了更多的国家反思这场冲突给全世界造成的代价,中国的努力全世界都能看到。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