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婚”现象越来越多,开始向全国蔓延,说出来原因太扎心了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5-04-12 02:06:07
前言

自打江浙一代有了“干婚”苗头之后,上海也开始兴起“干婚”,看来传统的婚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

但毕竟儿女也算是结了婚,父母应该也不太发愁。

可结果恰恰相反,他们甚至觉得儿女更让自己糟心了。

但可惜的是,这种被嫌弃的婚姻模式,正在向全国蔓延。

而它兴起的原因,让人扎心...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啥是干婚?

所谓干婚,就是一种挂名的婚姻,听起来确实有点抽象。那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低配版"——两头婚。

这种婚姻模式虽然没有干婚那么极端,但也已经打破了很多人对传统婚姻的认知。

在传统婚姻里,新人结婚后要么住在男方家,要么住在女方家,可在两头婚中,小两口压根就没打算和任何一方的父母长久的住在一起。

想分开住就分开住,想轮流住在双方父母家也行,完全看两个人的心情和实际情况来安排。

这种灵活的居住方式让年轻人觉得特别舒服,既能照顾到双方父母,又不会太过拘束。

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提一下父辈们看重的生育问题在两头婚中表现如何。

一般来说,这样的家庭会选择生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跟爸爸姓,一个孩子则跟妈妈姓,具体在谁家养着,那是要他们自己协商。

乍一听可能觉得这样的安排有点奇怪,但仔细想想,这种方式还真挺公平的。

两边老人都能带孙子孙女,谁也不会觉得吃亏。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管双方的爷爷奶奶都叫"爷爷奶奶",不再分什么"外公外婆"了。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中常见的彩礼、嫁妆这些繁琐的经济往来,在两头婚中统统被省略了。

两家人各买各的房子,互不干涉;结婚的时候也是各办各的婚礼,互不添麻烦。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让很多年轻人觉得特别轻松,毕竟不用为了结婚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也不用因为这些金钱上的事情伤了和气。

这种婚姻模式或许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这种婚姻形式。

它既不像传统婚姻那样处处讲究规矩,也不像某些激进的婚姻形式那样完全抛弃传统。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种既能保持一定独立性,又不会完全割裂家庭关系的方式,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婚姻形式的变革并没有停止在这里。在两头婚这种相对温和的改良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更加彻底的婚姻形式,那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干婚"。

相比两头婚,干婚在很多方面都走得更远,甚至可以说是把婚姻简化到了极致。

那么,这种被称为"只剩下法律意义"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婚姻极简到干婚

说到干婚,它可以说是两头婚的升级版本,但这个"升级"并不是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是在简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果说两头婚还保留着一些传统婚姻的影子,那么干婚就几乎把婚姻简化到了极致——除了一纸结婚证,其他的都可以省略。

在干婚中,夫妻双方的生活是完全独立的。

他们不仅分开住,还会有经济AA制。房租水电、生活用品,甚至一起吃饭可能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甚至干婚的小两口还能选择不要孩子。

在他们看来,生孩子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意承担的责任。

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工作和个人发展上。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室友关系吗?

还真别说,干婚的夫妻关系确实和室友差不多,只是多了个法律意义上的配偶身份。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度简化的婚姻形式呢?

原因其实很复杂,而比较浅显的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动不动就要加班到很晚。

再加上房价高企,光是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吃力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经营一段传统意义上的婚姻。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他们眼中,婚姻更像是一个社会身份的标签,而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感情和生活共同体基础上的关系。

男性不想背负买房买车的压力,女性不想因为结婚生子而牺牲事业,两个人都在追求"互不拖累"的状态。

与其结婚互相扶持,在他们看来不如找个局外人帮帮自己。

想找人打扫卫生可以叫家政,生病了可以去医院,老了可以住养老院。这些原本需要家人互相照顾的事情,现在都能通过购买服务来解决。

一来能让自己看重的事情更加事半功倍,毕竟找了专业的人。

二来也能让自己少一点口角上的麻烦,毕竟夫妻待久了确实会有一些小摩擦。

所以这样的婚姻形式虽然看起来很另类,但确实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某些现实考虑。

不过,当婚姻变成了一种近乎"挂名"的存在,它究竟还能给人带来什么?

这种极度简化的婚姻形式,真的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吗?

权衡利弊

说实话,儿女结婚本该是天大的喜事。

可如今这种干婚,与其说是两个人组建了一个家庭,倒不如说是两个人达成了一份互不干扰的契约。

表面上看起来是夫妻,实际上更像是互相合租的室友。

所以这种婚姻形式对父母一辈的冲击尤其大。

原本盼着儿女成家立业,抱上孙子孙女,含饴弄孙的美好期待落了空。

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自家的儿女虽然结了婚,却连个像样的家都没有。

有些干婚的年轻人干脆选择丁克,这下可好,连香火传承的希望都没了。

没有共同的生活,没有情感的交融,甚至连基本的家庭责任都不愿承担,这样的婚姻还能称之为婚姻吗?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干婚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它确实为一些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务实的选择。双方既能保持各自的独立空间,又能应付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结婚压力。

在工作繁忙、经济压力大的情况下,这种低耦合的婚姻方式确实能减轻不少负担。

只可惜干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情感的缺失。

婚姻本应是两个人携手共度人生的约定,而不是一纸冷冰冰的契约。长期的分居生活,很容易导致感情疏离,最终可能演变成一种形式上的存在。

往现实里讲,如果双方真的生了孩子,分居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不过干婚也好,传统婚姻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

关键在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既能顾及现实的压力,又不至于完全丧失婚姻的温度。

毕竟,人生的幸福感,从来都不是靠一种模式就能定义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干婚

新京报-告别彩礼、嫁妆:一个村庄的“两头婚”实践

澎湃新闻-“两头婚”悄然出现,你怎么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