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里说:
《红楼梦》是我们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一本小说,至少我这么觉得。以它内容的丰富、文字的绚丽,可能也是文学作品里的第一把。……如果我们以十八世纪横跨的维度来看,至少我读过的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红楼梦》。
白先生主要强调了两方面。

先说写小说的本事,它真的是一绝,以前没人能比,后来也少见。刻画人物,那叫一个厉害。贾宝玉,又叛逆又多情,心里的想法多着呢;林黛玉,机灵聪慧,还敏感得很,一点小事就能让她掉眼泪;薛宝钗,稳稳重重,大方得体,很有大家闺秀的范儿;王熙凤呢,泼辣厉害,办事特别干练,谁见了都得让三分……
这一伙子人,各有各的脾气,凑一块儿,爱恨情仇搅得热热闹闹,故事里的情感世界可丰富了。
再看他们说话,那才叫绝。平儿,机灵得很,说话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莺儿,俏皮可爱,一开口就透着股子活泼劲儿;金钏儿、玉钏儿,老实憨厚,话不多,句句实在;小红,脑子转得快,说话透着机灵……每个人一张嘴,就跟把自个儿身份亮出来一样,这么一来,人物就跟站在咱们跟前似的,鲜活立体。
叙事上也有一手,特别高明。它用多角度来讲故事,切换起来顺顺当当。刘姥姥进大观园,咱们跟着她的眼睛,一下子就看到了园子里的富贵、新奇,啥都觉着新鲜;林黛玉进园子呢,跟着她的脚步,又品出了园子的幽静、雅致。

这么讲故事,有意思极了,就好像咱们自己也在园子里逛,读着可有代入感了。
还有那些伏笔,埋得巧巧的,深意满满。像两条汗巾子、宝玉给黛玉的旧手帕、焦大的骂声……这些伏笔,就像给故事搭的榫卯,把前后情节紧紧连起来,让故事特别紧凑,一环扣一环,推着咱们往下读。
再讲讲它的整体架构,大气得很,眼界又高又远。
它把神话和现实搅和在一块儿,弄出个半真半幻的世界。太虚幻境和大观园相互对照,冒出来好多象征的东西。
太虚幻境里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子,就跟给大观园里人物的命运判决书似的,早早把走向都透露了。这么一搭架子,小说既有神话的浪漫,又有现实的真实,让人读着欲罢不能。
还有一点很重要,《红楼梦》通过好看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把咱们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心底的价值观都展现出来了。

儒家的仁爱、关怀,在贾宝玉追求真爱、反抗规矩里能看出来;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跟他有时候的超脱、对尘世的厌烦挺像;到最后他出家,佛家的慈悲、超脱也冒出来了。
这么一路写下来,三种哲学思想让人看得明明白白,还不偏不倚,没劝人都去当和尚,倒让咱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白先勇先生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解读《红楼梦》,非常有见解,值得一读。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