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乌军原则上虽同意停火30天,但就当前形势判断,俄罗斯大概率不会给予乌军这一喘息之机。此前,俄军800勇士凭借穿越天然气管道的大胆行动,发动反攻,致使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防线全面崩溃。此役清晰地表明,一旦失去美国的信息情报支持,乌军的作战能力便急剧下滑,根本无法与俄军相抗衡。
回溯2月底,泽连斯基在白宫与特朗普发生激烈冲突,随后特朗普果断下令中止对乌军的信息情报支持。失去这一关键优势后,乌军瞬间失去了对俄军动向的掌控能力,最终在库尔斯克地区被俄军成功突破防线。
库尔斯克之战,对乌军而言无疑是一场重大挫折。起初,乌军进军库尔斯克,本想借此将俄军主力吸引至北方,从而减轻乌东战场的压力。然而,俄军迅速识破了这一计划,不仅未将主力调往库尔斯克,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在乌东地区的攻势。如此一来,乌军在库尔斯克未能实现扩大战果的目标,乌东战场的局势也愈发严峻,节节败退。到了2025年初,乌军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将精锐部队调往乌东发动反击,试图稳定战线。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并未取得成效,俄军抓住机会,在库尔斯克发起突击,成功合围了剩余的乌军。
如今的乌军处境极为尴尬,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观俄军,不仅在库尔斯克平原大量歼灭了乌军的有生力量,摧毁了众多装备,还顺势扩大了在乌东战场的占领区,推进了战线。获胜后的俄军,有数万主力军得以腾出,若将这些力量投入乌东战场,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对乌军的压力。
从战略层面深入分析,自2023年起,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便确立了建立从本土到克里米亚的“陆桥”这一目标,该陆桥涵盖乌东四州,即卢甘斯克、顿涅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并计划以此为基础向西拓展,使乌克兰成为内陆国。
截至2024年7月底,也就是乌克兰进军库尔斯克前夕,俄罗斯已占领卢甘斯克几乎全境,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超过70%的区域,顿涅斯克则刚刚占领一半多一点。顿涅斯克地处乌东陆桥的中间位置,呈L形拐弯处,其北部为山地,林带与水网密集,资源丰富且矿山众多,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对于乌军来说,这里是切断乌东陆桥的关键所在;而对俄军而言,夺取此地不仅能构建陆桥的坚固屏障,还可作为进军乌克兰内陆的重要跳板。
此外,顿涅斯克北部还是乌克兰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储量位居乌克兰首位,支撑着该国的能源及钢铁行业。例如,红军城附近的焦煤矿是乌克兰唯一生产炼焦煤的矿山,一旦被俄罗斯掌控,乌克兰的钢铁产量将锐减四分之三,从800万吨急剧降至不足300万吨,这对其战争潜力将造成巨大打击。
同时,顿涅斯克西部的舍甫琴科拥有欧洲最大的锂矿,俄罗斯自身锂矿资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此次趁乌军主力北调之机,俄罗斯成功夺取舍甫琴科并控制锂矿,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削弱了欧洲对这一关键战略资源的掌控。3月初,乌军调集重兵在舍甫琴科发动机械化反击,目的在于保障红军城侧翼安全并夺回锂矿。
库尔斯克的溃败,对乌军的作战能力与部队士气造成了严重打击。乌军急需时间进行喘息,以便重整从库尔斯克败退的部队,并充实到顿涅斯克北部防线。然而,俄罗斯却希望乘胜追击,趁着乌军元气大伤之际,一鼓作气拿下顿涅斯克北部,为乌东陆桥筑牢坚实屏障。基于上述种种因素,俄罗斯几乎不可能同意美国和乌克兰提出的30天停火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