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靖康稗史》记载,金人围困开封期间,宋钦宗提出了议和的想法,打算学之前的澶渊之盟,而金人则趁机索要大量金银,来了一个狮子大开口。
一开始,金人索要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且在十日内送过来,但因为金额实在太多,朝廷一时间拿不出来,因而双方议定,可以用女眷来顶账。
得知允许可以用宗室女顶账,宋钦宗命人在城内大肆搜罗皇室女眷,连幼女都不放过,毕竟一个帝姬和王妃即可抵金一千锭、宗姬抵金五百锭、族姬抵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数量越多,抵金自然就越多。

围困开封
很快,开封城内的宗室女眷都被搜刮一空,朝廷为了抵押更多金银,还掳掠大量良家女子当做“宫女”被送到金营,随后这些女子遭到金军的瓜分。
人和钱是送到了,但金人又不作数了,反而继续围困,最终破了开封城,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掠去北国,一路上金人不仅对宋徽宗、宋钦宗极尽侮辱,更对他们的嫔妃肆意奸淫,二人敢怒不敢言,以至诸多女子“多嬲毙”。
到了北国后,宋徽宗、宋钦宗和两位皇后被要求换上女真人的衣服,其余被掳去的人则要求袒露上身,行金人的礼节,而在金人的祖庙内,宋徽宗父子二人要跪着演奏女真人的音乐,等金皇亲自自宰杀二羊入供殿中,谓之“牵羊礼”。

牵羊礼
牵羊礼结束后,宋徽宗被封为昏德公,宋钦宗被封为重昏侯,软禁于五国城,至于其他被掳掠的宗室大臣女子则被赏赐给金人的贵族和侍卫,留在洗衣院内。
由于宗室女眷地位高低不同,金军自己也按照地位高低进行了分配,其中国相自取数十人,诸将自谋克以上各赐数人谋克以下间赐一二人,而对于地位较低的女性,则被哄抢瓜分,甚至辗转数手,可以说掳去北国的女子的命运大部分都是惨死。
而宋徽宗则在五国城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由于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导致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一命呜呼。

宋徽宗
可以说《靖康稗史》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年间的事情,为日后人研究北宋末年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也是大家讨论北宋末年屈辱历史不得不提甚至多有引用的内容。

《靖康稗史笺证》
当然,如果《靖康稗史》是一部真实的记录也就算了,问题是《靖康稗史》并非宋、元、明时期流传出来的书籍,而是清末才刊刻出来,而且刊刻的人动机不纯,这么一来《靖康稗史》就存在伪造的可能,甚至经过一些人考证,这部书大概率就是一部伪书。
先看看《靖康稗史》是怎么问世的。
光绪十八年(1892年),苏州人谢家福发现了一本从日本流传到中国的史书,里面记载了宋末靖康年间的事情,因这本书从未在国内流行过,因而谢家福将其抄录下来,送给了当时藏书家丁丙。

谢家福故居
根据谢家福所说,《靖康稗史》成书于南宋年间,由一名叫“耐庵”的人编纂,根据《靖康稗史》跋语记载:
《开封府状》、《南征录汇》、《宋俘记》、《青宫译语》、《呻吟语》各一卷,封题“《同愤录》下帙,甲申重午确庵订”十二字,藏临安顾氏已三世。甲申当是隆兴二年,上册已佚,确庵姓氏亦无考。所采皆虏中书,绝笔于梓宫南返,当是奉迎诸老手笔。高宗朝搜禁私家纪述,《南征录汇》间有传本,余仅见上帙,当是靖康元年闰月前事,补以《宣和奉使录》《瓮中人语》各一卷,靖康祸乱始末备已。咸淳丁卯耐庵书
根据记载,首次编辑这本书是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但因为各种原因,到了咸淳丁卯年,也就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进行了增补。
但因为宋末战乱,这本书未能在国内流传下来,反而成功传入了朝鲜半岛,并为李氏朝鲜太宗李芳远所得,甚至写了序言,后来,这本书又流传到日本,并再度流传国内,成功被谢家福所得。
不过谢家福声称这本书是借来的,不能给丁丙原书,只能抄录给丁丙,换句话说,这本书除了谢家福,谁也没见过,《靖康稗史》这部几百年前的书籍在世界上首次面世,就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足足晚了六百年。

丁丙
而丁丙之后则在1939年的《己卯丛编》中收入《靖康稗史》,就此流传开来。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还原一下这部书的前世今生: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一位叫确庵的人编撰了将《开封府状》、《南征录汇》、《宋俘记》、《青宫译语》、《呻吟语》几本书汇编为《同愤录》下帙;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一位叫耐庵的人进行了增补,增加了《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两种著作,定下了《靖康稗史七种》这本书,至于为何隔了一百年,是因为确庵汇编的书因为涉及到赵宋皇室的丑闻而遭禁毁,好在下帙得以保留,最终传到了耐庵手上。

南宋因丑闻禁毁,看似很合理
可惜经过战乱,这本书未能在宋元明流传,反而直接流传到到了朝鲜半岛,先被高丽忠烈王收藏,后被朝鲜太宗李芳远所得,并为其写序。
通过李氏朝鲜,《靖康稗史》传到日本,并在清末再度传回中国,并且被谢家福所得。
因书不是自己的,谢家福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手抄后送给了当时的藏书家丁丙。
1939年己卯丛编收入《靖康稗史》。
至于最近的版本,就是中华书局1988年崔文印先生作笺证的版本,也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版本。
从这个流传经历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第一次问世就是在谢家福这里的,只要考证这段时间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真伪,碰巧,谢家福《靖康稗史》问世的期间,也是《靖康稗史》第一篇文章《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作者是谁出错的时间。
根据现在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行程录》的作者为钟邦直,但在光绪年间《三朝北盟会编》版本里,作者则是许亢宗。
钟邦直和许亢宗其实都是北宋为恭贺吴乞买登基为北上的使团人员,其中钟邦直是管押礼物的官员,而许亢宗则是使团的正使,其中钟邦直在途中写了《行程录》。

明抄本《行程录》
可惜在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刻本里,在卷二十上因错行问题,不知道作者是谁,就写成了许亢宗,导致了混乱。

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刻本
在明抄本的《三朝北盟会编》里,实际上写的就是钟邦直,之所以出现混乱,是因为袁祖安依据的版本是咸丰年间的手抄本,这本质量很差,早就被人诟病,很多学者都表示“脱误至不可胜计,甚者连篇累叶,删落凌乱,真有刻如不刻之叹”,因而这个版本里出现很多错误。
而碰巧,《靖康稗史》的错误和这个版本的错误一样,岂不是证明谢家福就是照着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刻本抄的?而且抄了各种错误。
尤其是作者方面,《靖康稗史》里收录的这份作品没有作者署名,问题是,要是《靖康稗史》真的是宋朝流传出来的,作者肯定不用质疑,就是钟邦直,只有出现错误的版本,才导致没有作者,而且错误和袁祖安刻本一模一样。

宋徽宗
比如在“随行三节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除副外,计八十人:都辐一……”记载里,“都辐”这个就是错误的,根据宋代官职,“都辐”应为“都辖”,从未有过“都辐”官职,而且这个错误只在袁祖安刻本里,其他版本都没有,碰巧,《靖康稗史》也写成了“都辐”。
另外,《靖康稗史》还有记载,即“习驭司二”,所谓“习驭司”,本应为“习驭直”,乃宋朝班直名称之一,袁祖安刻本写成“习驭司”,这个错误写法也是从这里开始,《靖康稗史》亦是如此,和这个官职错误的还有“仪鸾司”误写为“鸾仪司”等等。
除此之外,其他收录的内容也错误不断,比如开头说的,索要宗室女眷抵金的事情,这件事记载在《开封府状》这篇文章里,其中有一段内容颇有意思:
福金帝姬,实是正月二十八日归入蔡京、王黼、童贯遗存家属内遣送,原目载赵氏一名的证。因邓珪传奉国相令旨,福金是皇子夫人位号,应送皇子寨中,以符名谶
“福金”是皇子夫人位号?“福金”就是“福晋”,只存在清朝,宋朝和金朝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很显然,是谢家福不学无术,想当然认为清朝的“福晋”,宋朝也有。

当然除了谢家福,史学家傅乐焕也对这个解释深信不疑,傅乐焕在《<青宫译语>笺证——宋高宗母韦太后北迁纪实》里,说“福金即清之“福晋”,满洲语夫人也。”
很显然,没有经过详细的考证。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大量乾隆时期之后才出现的对宋金时期人名和地名的写法,比如“伏奉宣命,差官馆伴臣赴和啰噶路安置”。
在乾隆之前,“和啰噶路”通常被写为“胡里改路”,且《金史》里也多有记载,但乾隆四库全书里,对对译名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前代文献进行了追改,就写成了“和啰噶路”,很显然,宋朝的书不可能沿用清朝的翻译的。
种种迹象表面,所谓的《靖康稗史》大概率就是谢家福自己伪造的一本书。
那为何谢家福要伪造这部书呢?一来和当时的清末历史环境有关,其次就是为自己家族编历史。

《三朝北盟会编》会集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
清末,由于朝廷接连战败,各种条约签订,让很多国人倍感耻辱,纷纷寻求救国救亡之路,而在出版界,则兴起了一股“国耻”“国难”书籍的出版热潮,之前说的《三朝北盟会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刊刻的,且在序文里直接了当的写了刊刻的原因:
古有外患,无专恃外交以立国者……夫国与国交,往往判荣辱于一举一动,争权力于一举一言,订约少疏,增币数万……后之人推原祸始,将爬剔抉于当日筹议情形,与夫往来关键,以资法戒,则是编之系人家国岂浅鲜哉
所以,出版“国耻”书,就是为了唤醒国人,但由于这类书籍不多,很多人开始伪造书籍,典型的就是辛弃疾的《南渡录》,尽管考证后,认为这是一本后人托辛弃疾写的书,但蔡元培认为“方今学者当国难严重之期,切民族自决之望,得是书以增其刺激,其于吾中国之将来,必大有影响也。”

蔡元培先生
可见真伪不重要,重要的是刺激国民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开始编伪书,比如谢家福。
谢家福家中富有,曾担任苏州电报分局总办以及上海电报总局提调,后来回到老家后,在老家五亩园创办苏州电报传习所,又创建义塾“儒孤学舍”,增设中西学堂,为了扩大五亩园的名声,就开始捏造五亩园的历史,将五亩园历史追到汉代,并且称“熙宁绍圣间园林水石之胜甲吴中”。
至于为何范成大编《吴郡志》没有记载这里的胜景呢?是因为范成大当时不知道,元朝是因为“伯颜南下”不知道,元末明初是因为“淮张(士诚)窃据”,也不知道,至于到了清朝,则因为“庚申之变(太平天国)”而毁,所以谢家福害怕这地方彻底消失,就写了《五亩园小志》,让大家知道这里。
至于为何编书,是因为欧阳修说过“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所以,五亩园发现了《烬余录》,又发现了《靖康稗史》。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谢家福搞出《靖康稗史》,其实就是为了给五亩园贴金而已。
但可惜,现在很多人将《靖康稗史》当做完全真实的历史书籍去看,甚至当引用的证据用,不得不说,这部伪书流传百年来,依旧有人深信不疑。
参考文献:
齐秋:《靖康稗史》伪书考
杨君:《靖康稗史》成书时间献疑及其与袁祖安本《三朝北盟会编》关系初探,《黑龙江史志》2023年第1期
杨君:《靖康稗史》成书时间献疑(续)
这又不难,既然日朝都有,不能去找原版吗?
小编也就是想说,靖康之耻都是瞎编的,其实没有那么耻,是这意思吧?[得瑟]
村头有棵大柳树,约得两人合围,中空,不知始种于何时,吾少时略有孔隙,上元节玩火把致中间烧穿,现能藏人。过年回家见树旁立一牌,上云此树三国时曹公子于战乱中藏于其中而得救[笑着哭]
靖康之变的原始资料看了——北宋看不起金人,宋徽宗视完颜阿骨打为臣,不肯给金国书,在幽云十六州问题上玩文字游戏搬弄是非——北宋没问金人要幽云十六州,宋徽宗的亲笔信里写的是“燕京并所管州城”,完颜阿骨打同意了,但宋徽宗以此为由事后问金要整个幽云十六州,给金人都整懵逼了。更绝的是,燕人张觉降宋,宋给张觉写信要说要灭金,信还被金人截获了,结果宋为了掩盖证据把张觉杀了,结果金人和幽云汉人,宋全得罪了。于是惨遭幽云汉军和金人的混合双打。北宋宗室有多惨不至于,因为宋徽宗在北方被封天水郡公,孩子生了一堆,还成了完颜家的岳父,被金人以礼相待。宋钦宗更是活到了1171年,被金世宗用王侯之礼葬于北宋皇陵。
真相如何?找到北宋末期那些人相关信息(墓地、文献、族谱……),能得到北宋末期那些人那些事的真相,还有一种可能,为了皇室颜面已经销毁了那段历史资料了。
依墓葬来看,金国的官员制度,文化风俗,非常严格的按照唐代风俗,书里写的跟变态一样,但是变态能霍乱一方,但是绝对建立不了一个能运作的政权
司马 赵宋 这二个家族华夏千古罪人
反正都是临时工的错,我没错。[吃瓜][吃瓜][吃瓜][吃瓜]
耐庵,乃俺,施耐庵,实乃俺。和吴名,吴佲一样都很有名
估计是为了动员反清情绪
一个是宋钦宗,另一个不知道是谁!没有徽宗
金人是哪里人
当时金是东北女真也就是后世的满族建立,和清朝一样对汉人大肆屠杀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可见,
就像初夜权,有些人还真信,符合他骨子里的阴暗
小编耍大刀
嬲,两男一女,嫐,两女一男。这是字面上的意解[得瑟]
历史不仅要纵向比,还应该横向比
所以当时北宋其实没有亡国?[抠鼻]
别说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史书,连2 4史又有哪部是真实客观的呢?!
这个耐庵,是想姓“施”,但是又没那么大本事,是吗?
吃亏了一定要大书特书,占便宜了就一笔带过
靖康耻,中华民族最大的耻辱,狗皇帝为什么不自杀。后人应该把这定为国耻。
说些没用的,草原上它自己本地女性都没什么地位,除了亲娘,其他女人,只看他的愿意和能力,北上女人结果可想而知。而且,他们故意羞辱南宋使臣,做点什么出格的事希奇吗?写书者可以是根据野史编造具象化一点,幸周图可以改编是幸菊,你说捏造历史,没人敢干,也干不了,大儒腐儒都是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