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蔡徐坤工作室发布的胜诉声明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炸穿了横行多年的网络谣言黑产链条。这场始于2024年8月的名誉保卫战,经过6次庭审交锋,最终以法院判决三被告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及维权费用收尾,更意外的是,所有赔偿款项将全额捐赠给公益项目。
判决书披露的细节令人心惊:以"超能摄影阳阳""懂瓜呱"为首的造谣账号,通过编造蔡徐坤"私生活混乱""违法违规"等虚假信息,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流量变现链条。他们熟练运用"模糊爆料+引导猜测"话术,在多个平台联动发布,单次造谣即可获利超5万元。法院查实的证据链显示,仅2024年7月至8月,相关谣言就导致蔡徐坤商业代言损失超2000万。
此次判决具有三大突破性意义:首次明确"恶意P图+虚构事实"构成诽谤罪要件;将造谣账号的转发量、点赞量纳入精神损害评估体系;要求平台方对屡禁不止的造谣账号采取"限流+封禁"双重处罚。法律界人士指出,这为今后明星维权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流程"。
不同于常规案件赔偿款归属个人,蔡徐坤团队将全部赔偿用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公益项目。工作室法律顾问透露:"选择公益捐赠,既是对司法结果的尊重,也是将负面事件转化为社会正能量的尝试。"这种"将伤口转化为铠甲"的智慧,成功扭转了公众对明星维权案件的刻板认知。
尽管胜诉大快人心,但案件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造谣账号往往采用"多马甲轮换""境外服务器"等手法规避监管,取证难度极大。蔡徐坤团队动用的区块链存证技术,虽成功固定电子证据,但单个案件取证成本超50万元,让普通受害者望而却步。
这场名誉权之战的终局,不应只是某个艺人的胜利。当造谣成本低于维权成本,当流量经济催生专业黑产,或许更需要平台、法律、公众的三方觉醒,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