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年,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病逝,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悄然开启。令人意外的是,汉宣帝刘病已在霍光尸骨未寒之际,竟将霍光的心腹张安世推上大将军之位,甚至让张氏子弟接管宫廷禁卫。这一举动看似重蹈霍光专权的覆辙,实则暗藏帝王心术——刘病已正以张安世为棋,布下一局剿灭霍氏的大网。
张安世的命运,早在其父张汤蒙冤自尽时便埋下伏笔。汉武帝晚年追悔巫蛊之祸,对太子刘据遗孙刘病已心生愧疚,遂命掖庭令张贺(张安世之兄)抚养这位皇室孤儿。掖庭冷宫之中,张贺倾尽心血教导刘病已,更让张家子弟与其同窗共读,缔结了超越君臣的情谊。而彼时的张安世,正凭借过目不忘之才,在尚书台步步高升,成为霍光最倚重的智囊。
霍光掌权后,为巩固势力大肆提拔亲信,张安世因精明干练被擢升为右将军兼光禄勋,成为霍氏集团二把手。当霍光废黜昌邑王、拥立刘病已时,他万万没想到:这位看似温顺的新帝,早已与张家结下不解之缘。
霍光在世时,霍氏子弟掌控京城兵权,刘病已形同傀儡。但这位自幼历尽磨难的帝王深谙隐忍之道。他一面顺从霍光,一面将张安世三个儿子安插为侍中、中郎将,悄然渗透禁军。霍光病逝后,刘病已立即封张安世为大将军,其子张延寿接掌光禄勋——此举既安抚了霍光旧部,又让霍家失去反抗的正当性。
“霍氏党羽皆以为张公乃自家人,殊不知陛下早已将利刃抵住霍家咽喉。”一位朝臣私下慨叹。当霍光之子霍禹被明升暗降为大司马、兵权遭夺时,霍家才惊觉大势已去。为求生机,霍禹等人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却因禁军倒戈而迅速溃败。史载,长安街头未起硝烟,霍氏全族已遭诛杀。
刘病已选择张安世,实为一步险棋。张家与霍光交往二十年,更掌控着京城防务,若生异心后果不堪设想。但刘病已看透了三点:其一,张安世虽居高位却无地方根基,难以形成霍光般的门阀势力;其二,张贺对刘病已的抚育之恩,使得张家与皇帝存在情感纽带;其三,霍光倒台后,外姓官员亟需新靠山,张安世恰能成为权力过渡的桥梁。
果然,霍氏覆灭后,张安世主动将儿子调离京师,交还禁军兵权。刘病已则投桃报李,保留张安世大将军之位,甚至在其请辞时再三挽留。《汉书》记载,张安世晚年“尊为公侯,富甲天下”,却始终恪守臣节,终得善终。反观霍氏,虽显赫一时,终因贪恋权位而族灭,恰印证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铁律。
霍光与张安世的命运分野,揭示了古代权臣的生存悖论:霍光一生谨慎,却败于对家族势力的盲目自信;张安世看似背叛旧主,实则在皇权与权臣之间选择了更明智的站位。刘病已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张家与霍氏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最小代价完成权力更迭。当张安世跪接大将军印绶时,他或许早已明白——自己不过是帝王棋局中一枚精致的棋子,唯有知进退,方能保家族百年荣华。
张家最终未成第二个霍氏,既因刘病已的制衡手腕,更因张安世懂得:在绝对皇权面前,急流勇退才是真正的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