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华文明自古就表现出了显著的群体特征,因此放眼望去,中华民族总给人一种“到处都是人”、“集体协作”的感觉。而自古以来,进入“体制”、成为有“组织”的人、死后埋入祖坟成为了个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反之,被逐出集体,“家谱除名”、“流放三千里”成为个人最痛彻心扉的惩罚。
中华文明之所以呈现出了深入骨髓的群体特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华文明起源太早。如果将轩辕黄帝统治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始点,很显然尚处新石器时期的中华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太恶劣了:史前动物体型庞大、攻击性强,对人类的杀伤太过显著了。
对此,《吕氏春秋》中也特别解释道:个体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汇聚成群体便可以“服狡虫、制禽兽”,史前巨型动物对中华民族的威胁可见一斑。
既然个体汇聚成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那么接下来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无法回避了:谁做群体的领导者?这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君主、皇帝。《吕氏春秋》中也将此问题提升到很高的高度:“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这显然成为了中华民族往后几千年探讨的重大命题,并以此形成了许多哲学流派: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墨家等等。
随着位于西北边陲的秦国“一鸣惊人”地崛起,且完成了大一统伟业,制度层面上的中央集权得到了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可,法文化走上历史前台;而随着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之后,血缘层面上的亲文化也完成了集权和统一。自此,中华文明形成了权力集中和“血缘传导”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并摘得了国法、道德的制高点。
国法和道德,两个理论上没有任何“瓜葛”的事物,本不可能“和谐共处”、互为补充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对立关系。因为国法具有人人平等、不留情面的特点,犯了错会被执行必然施以刑罚,故而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
而道德则人情味浓厚,具有因人而异的特点,犯了错也多停留于谴责层面,难以动真格。如果是家人犯了错,必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另外,道德还有一个特点:它的标准多来源于圣人和家长,因此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圣人或者家长将晚辈呵斥到面前,声色俱厉地一顿道德谴责,直至晚辈自惭形秽、悔不当初。
那么“法文化”代表的国法和“亲文化”代表的道德之间的PK,谁最终占据了上风?
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以“亲文化”为基石的道德显然占据了上风,成为了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主抓手,而法律因为其丝毫没有“人情味”而形同虚设、章法废弛。故而历朝历代都能出现一种揪心场面:皇族少爷个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这就是亲文化过度泛滥的结果。
为何“法文化”和以“亲文化”之间的PK,“亲文化”会占据上风?这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的较量,本不属于实力对等的较量。理由如下:
1,中华文明群体化特征,决定了“亲文化”必将牢牢占据制高点
如前所述,中华文明起源太早,面对的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故而不得不“报团取暖”。在抱团过程中,哪些团体的力量值得信赖?哪些又是外人必然有所区分?必然又会触动人类敏感的神经。
在这个区分和甄别过程中,亲人作为“屋里人”更值得信赖,故而有“打虎亲兄弟”、“战场父子兵”的说法。周朝建立之初更是直言不讳地将“亲疏有别、上下有等”写入国策,获得了孔子的高度认可。随着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亲文化实力大增,成为了治国理政的不二选择。
故而作为一国之长的君主拥有绝对权力,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但因为亲文化的“泛滥”和血缘关系的“集中”,作为一国之长的皇帝不能简简单单理解为管理者、官吏,而转变为“父母官”和“君父”,被管理的老百姓也不能简简单单理解为“人民”,而是自己的子民、孩子。
2,国法铸就秦国一跃而起,却又流星般陨落,为“法文化”的败北铺平了道路
纵观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属于国法的高光时刻不多,难得一见的秦国凭借着“因功受爵”、“以法为教”,大搞普法运动而一鸣惊人,创立了千秋伟业。但随着秦始皇的突然离世,被推上前台的秦二世因为无能和愚蠢,将大好的秦朝葬送,连同葬送的还有国法的威望。国法的流星般陨落,必然为法文化的败北铺平了道路。
综上叙述可知,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是亲文化和法文化不等对PK的结果。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从《博物通书》看现代电磁学的中国起源  多情小宝 20-07-10 关注  1851年由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 图1 《博物通书》封面注明年代:耶元1851年,西医士玛高温译述 “先轸”、“牛肉好吃”等网友认为,《博物通书》本系中国本土的科技著作,被传教士玛高温篡改为从西方向中国传播的科技著作。理由为:1、传教士玛高温是一个传教医生,怎么懂电磁学?2、《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标记不是西文字母,而是“甲、乙、丙、丁”等中国的天干地支。3、《博物通书》中图画上的人物为中国人模样和装束。4、耶元1831年11月,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电磁感应的实验结果,而《博物通书》著述为耶元1851年,从西方传到中国的速度太快,这也不符合西方技术封锁的特点。5、将电磁称为为“气”,正是中国传统对电磁的描述方式。 以上理由均很有价值,但尚未构成铁证。《博物通书》一共45页,除了宣扬宗教之外,纯为技术描述,若传教士有篡改,实难考证其内容的真正年代。所以本人找来《博物通书》一书详细揣摩,终于找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