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城市封面”到“烫手山芋”:首富神话的崩塌切片
2017年的济南万达文旅城奠基仪式上,王健林曾指着规划图向世人宣告:“每个万达广场都是城市的心脏。”彼时的万达集团,以年均新增50座广场的扩张速度,在全国200余座城市植入商业图腾。
青岛东方影都的星光大道、武汉中央文化区的汉街游船、成都万达1号的穹顶大堂,这些造价数十亿的地标建筑,构成了中国商业地产最恢弘的黄金时代注脚。

然而当时间拨至2023年,呼和浩特回民区万达广场的招商手册上,曾经一铺难求的黄金旺铺已赫然标注“租金直降40%”,玻璃幕墙上“旺铺急转”的红色招贴被西北风吹得猎猎作响。
这个占地15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最终以不足评估价6折的价格打包出售,成交现场甚至没有举行传统的签约仪式、买方代表匆匆在电子合同上点击确认,这场价值12亿的交易便在无声中完成交割。

“现在的万达广场,早就不是香饽饽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商业地产中介点燃香烟,烟灰簌簌落在铺满全城商铺信息的平板电脑上,“上个月有个老板来看铺,开口就问‘这地方能改仓储吗’。”

二、6000亿债务压顶:一个人的资本突围战
官方数据显示,万达集团目前背负的公开债务规模达6000亿元,而仅2025年4月29日到期的2.5亿元美元债,就足以让集团财务部门亮起红灯。
在上海陆家嘴的一间会议室里,某投行分析师对着铺满桌面的财务报表直摇头:“就算把剩余的68座万达广场全部按七折出售,资金缺口依然超过千亿。”

更严峻的是,商业地产空置率已连续18个月攀升,呼和浩特项目出售前,其餐饮楼层的闭店率高达37%,儿童游乐区的设备折旧率超过40%。
但王健林的选择却让市场意外:既没有像某些房企大佬那样远走异国,也没有启动破产重整程序。在大连万达总部的走廊里,员工们常能看到这位70岁的掌舵者深夜伏案,面前摊开的永远是各地广场的资产清单。

2023年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出售时,他坚持要求保留“万达”品牌标识;2024年武汉中央文化区股权转让现场,他对着收购方直言:“这些项目就像我的孩子,卖了也要知道买家会不会善待它们。”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在资本市场引发两极争议:有人斥其“顽固守旧”,有人赞其“商业风骨”。

三、舆论场的撕裂:悲情英雄还是商业赌徒?
“王健林正在用卖资产的钱填债务黑洞,这本质上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财经评论员李岩在专栏文章中尖锐指出,“当万达广场失去品牌溢价,剩下的不过是一堆钢筋混凝土。”
这种观点在年轻投资者中颇具市场,某财经论坛的投票显示,62%的90后网友认为“万达模式已死”。

但在实业界,却涌动着另一种声音。浙江某民营企业家在朋友圈写下:“深夜刷到老王卖广场的新闻,突然想起他当年在东北投资500亿时说的‘民营企业要讲担当’。
今天他卖楼还债,何尝不是另一种担当?”这种情绪在中小商户群体中尤为强烈、成都锦华路万达广场的小吃店主陈女士还记得,疫情期间万达曾主动为她减免三个月租金,“现在看到王老板卖广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四、终章未定:一个时代的商业注脚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王健林的万达广场保卫战早已超越个体命运的范畴。当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落幕,当“地段为王”的商业逻辑遭遇电商冲击与消费习惯变迁,那些曾经象征城市繁华的购物中心,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样本。
有人在呼和浩特项目的留言墙上看到这样的涂鸦:“再见,万达;你好,未知的新商业。”字迹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却精准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商业阵痛。

当第24座万达广场的LED屏熄灭最后一盏灯,王健林的背影或许正投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集体宿命:在时代浪潮中搏击,在债务迷雾中突围,用坚守与抉择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商业寓言。
那些曾经闪耀的地标会否重生?那个喊出“让城市更繁华”的男人能否逆转战局?或许答案早已不在资产负债表里,而在每个目睹这场商业史诗的人心中

毕竟,当一个企业家愿意砸锅卖铁兑现承诺时,他输掉的可能是财富,赢得的,却是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