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关系中,有一种令人困惑且揪心的现象:部分父母总是偏心狠心啃老的孩子,却对老实本分的孩子打压搜刮。
我老公家就是这样,我老公兄妹四个,大哥、二哥,还有三姐,三姐和我老公是双胞胎,只是先出生几分钟。老大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会城市工作生活,老二留在家里发展农副业,老三嫁了隔壁城市的公务员。我老公后来去了北京,经过几年的打拼,在家人眼里算是小有成就,兄妹几个中,我老公算是比较能挣的。
我老公小的时候他们家经济条件很不好,父母为供他们兄妹四个上学,吃尽了苦头,也欠下了不少债。我老公是个比较懂事且早熟的孩子,上大学时,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就靠着做兼职养活自己。大学毕业工作后,他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都交给了父母还债。几年间,他一人还清家里欠下的所有外债,包括给老二娶媳妇借的钱。
父母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每况愈下,各种病痛也找上来了,于是我老公承担了父母的医药费以及生活开销,生活用品几乎都是网购送到家,每月电费、燃气费也是他在网上交的。水费没给交是因为网上交不了。
我老公再忙三天两头也都给父母打电话,家里的事,都有我老公照料。其他兄妹三个,好像早就习惯了,觉得家里的事情有老四照顾就行了。当然有时,我老公也会在父母跟前抱怨两句。奇怪的是,四兄妹中,虽然我们离家最远,但每次父母生病,一定是我老公第一个发现的,严重的话立马就回去带着去医院。有时实在走不开,就让老大老二轮流照顾,我老公出一切费用。
尽管这样,我老公父母不仅不说他们小儿子的好,还尽挑刺,说他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过年回家有时不高兴了还会给个脸色看。比如,前年国庆回家,我老公给了他们两万元现金,叫他们留着花。这倒好,等到过年回去,老太太支支吾吾地说,那些钱花得差不多了,意思是让再给。
我老公纳闷,父母平时开销不大,花哪里去了。反复问了几次,老太太才很不情愿地说,老大家孩子上大学,她给了一万。还说孩子光学费七八千,老大一个月才挣几千......老太太还说老大又不是外人,你帮帮咋了?
老大家双职工,就一个孩子,上个学压根儿就没压力。而且,老大孩子高考完,我老公已经给了老大5000元,作为给孩子的大学红包,并且还告诉了老太太。
类似的事,太多了。还有一次,老太太给老二接孩子,不小心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孩子没事,老太太小腿划伤了,老二带着去了县医院,住了几天院。刚到医院,老太太给我老公打电话说摔了可能要住院,我老公给了一万,告诉她交完医药费后剩下的留着自己花。没想到,出院后老太太把剩下的七千多全给了老二,说老二在医院照顾了她几天,不容易。老太太还埋怨小儿子说她摔了也不回去看看她。
(朋友亲口讲述他家的事,为了便于叙述,我用了第一人称)
生在这样的家庭,真的是很无奈。
那么,父母在家庭中表现出偏心、区别对待子女的行为,根源何在呢?
“爱哭的孩子有糖吃”。父母对啃老孩子的偏爱,可能源于一种“补偿心理”吧。这类孩子往往善于表达需求,频繁向父母索取,而父母在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想要弥补之前的不足,从而陷入不断给予的循环。相反,老实的孩子习惯默默付出,不轻易表露自身诉求,对父母也是报喜不报忧,导致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不足。
“柿子挑软的捏”。老实孩子逆来顺受的性格,让父母觉得他们不会反抗,于是在潜意识里便将更多的压力施加给他们。而那些啃老的孩子,可能脾气较为暴躁,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发脾气,父母出于对冲突的恐惧,选择妥协退让,给予更多的偏爱。
社会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的家庭观念强调长幼有序、家庭和睦,一些父母担心对啃老孩子的拒绝会引发家庭矛盾,破坏表面的和谐,所以宁愿委屈老实的孩子。此外,部分父母存在一种固化认知,认为老实的孩子更能吃苦耐劳,即便承受更多压力也能默默承受,殊不知这种过度的压榨正在伤害着孩子的内心。
父母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子女,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是积极不利的。老实的孩子长期遭受打压,内心会充满委屈与不甘,逐渐对父母、对兄妹,甚至对家庭产生疏离感;啃老的孩子在过度宠溺下,愈发肆无忌惮,难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长此以往,家庭关系千疮百孔,亲情也会变得淡薄。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