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由农民出身,是个大名鼎鼎的“草根皇帝”,而朱元璋想要从一个农民变成一国之君,其难度可想而知。毕竟他由一介庶民出身,祖上数几辈都是农民,没什么后台可以依靠,但是他手下的人才总是不少,这也是他能成为皇帝的重要原因。
而徐达,便是朱元璋手下最著名的将军,被封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也是明朝的开国军事统帅,位列开国“六王”之首,不可谓不出名”。而徐达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还有很强的纪律性,这也是朱元璋欣赏他的原因。
徐达受到过许多人的赞扬,郑观应曾评价徐达道:“古之所谓将才者,日儒将、日大将、日才将、日战将......李靖、郭子仪、徐达等,大将也”。
由郑观应对徐达的评价可见,他对徐达评价之高,将其与李靖及郭子仪等大将放到一块相提并论。虽然徐达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可他这个“大将”的一生却波澜不平,晚年更是惨淡无比,这也是他取得了功成名就却又被称为“悲剧”的一生的原因。
01,徐达为朱元璋“发小”,答应与其共打天下徐达和朱元璋都出身于濠州钟离(现安徽凤阳),也就是所谓的“同乡”。并且两人从小便有许多相同点,所以两人从小便十分要好,甚至后世有人称戏朱徐两人的关系是“穿着开裆裤玩到大”,从此处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关系。
而徐达和朱元璋两人的家境都十分贫困,加上当时的“天灾”不停,粮食大大减产,徐达甚至连“果腹”都做不到,在饿到了极点时,甚至去地里刨食寻食,而这也恰好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格。
所谓“乱世出英雄”,徐达的性格以及才能注定了他的一生不会平凡。恰在元末时期,元腐败不堪,各地起义不断,好友朱元璋也随大潮参加了农民起义军。而和朱元璋同为发小的徐达,当然不会放朱元璋一个人离去,在朱元璋对徐达发出邀请后,徐达欣然答应了两人一起参军,这也开始了徐达一生征战四方的传奇军旅之路。
02,初现才能,随朱元璋不断攻城升迁徐达是才能在一开始并没有展现出来,随着发小朱元璋的不断升迁,徐达的能力在他面前便显得有些平庸了,这也让许多人都看不起徐达,认为其只是仗着两人关系号的一个“跟班”。
可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朱元璋打下了应天城后,便想要试一下自己发小到底有多少“斤两”。于是在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命徐达带领一支水师一起攻打池州,并且成功地领军在不利的形势中打破地方大本营,甚至逼得陈友琼手下大将赵普胜仓皇而逃,这也是成为了徐达才能初显的“成名之战”。
朱元璋在见识到了老友的真实才能后,徐达被予以了重任。在次年,陈友琼领军进攻时,徐达更是以谋诱敌,将超过一万的士兵埋伏陈友琼大军,并且以少胜多斩首万余人,拿下了俘虏三千多人,这也让徐达彻底的在当时成为了“名将”。
03,名动天下,被封为开国大将——徐达依旧兢兢业业徐达自出名后,军事才能被不断的激发出来,先后击败了陈友琼、张士诚等地方豪强军阀,并且由徐达领军完成了北伐元朝的任务,这也让徐达彻底的“名动天下”。
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并没有因为出名而变得“飘飘然”。甚至徐达摩下的士兵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严谨”。朱元璋也曾经对其称赞道:“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报,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时有此美德只一徐达。”
朱元璋对手下一直十分苛刻,从来没有因为徐达是发小就对他有过偏袒,反而朱元璋对徐达还有着“避嫌”。可即使如此朱元璋还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也由此可见徐达以及其摩下士兵的纪律性。
而在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徐达作为其手下第一大将自然没有被亏待。朱元璋称其为明朝的“万里长城”,有徐达即可保明安稳。也因为徐达为明朝的建立付出的功劳,不仅摩下拥有大批军队,还被封为“六王之首”,甚至比老朱家的皇亲国戚的地位还要高。
04,劳苦功高,一生为发小付出,可却落得悲惨结局历史上似乎有那样一条铁律:“敌国破,功臣亡”。因为在中国古代史上,大多数的开国皇帝总因为担心身边谋臣以及将军因权力过大而谋反,所以会动手清理掉这批劳苦功高的功臣。
请输入图片描述
而明朝自然也不例外,在明朝建立后等待那批开国功臣的并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朱元璋狠下心的惩治,即使是徐达作为朱元璋的发小也逃不掉。
《明史》记载:1385年,大将徐达因背疽破裂而发病死亡。
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在徐达得到背疽后,朱元璋得知了并没有对他慰问,反而是下令赏赐徐达一只会令背疽加重的烧鹅,这也让徐达没有多久便病发而死。
对于徐达的死,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论。有学者认为,徐达的死上因为朱元璋在蒸鹅中下了毒。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强迫徐达吃对病不利的鹅,加重徐达的伤势让其伤势不愈而死。
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徐达的死一定与朱元璋有关联。而这也恰好是这个一生戎马的沙场大将的悲哀,没有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而是在帮发小取得了开国霸业后,本应享受省下的一生却因皇帝的怀疑而被加害而亡。
不过,朱元璋虽然对发小狠下心手,但是并没有对徐达的后代赶尽杀绝。还因为对他的亏欠,在徐达死后封其为“中山王”,其后代也享受了徐达没能享受的荣华富贵,这或许也是徐达心中唯一的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