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曾有这么一个女婴,出生时不哭也不闹,长大后去寺庙之中烧香时,方丈见到她说: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她的命途多舛,本是良家女,却因为父亲病故,为了养活自己成为了乞丐,后来又被老鸨捡去,成了青楼一大头牌,甚至深的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的喜爱。
但随着金兵入侵,她失去了踪影,无人知晓她去了哪里,是找到桃花源避世,还是香消玉殒。很多人都希望是前者,因为她的美丽,她的智慧扣人心弦。她就是李师师,那个朝代一个命不由己的女子。
在以男子为尊的时代里,女子受到太多的束缚,她们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被要求始终如一,被要求从一而终,忍受丈夫的三妻四妾,可以说是行走在钢丝之上,错一步都会坠入更深的深渊。
而“青楼”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里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这里的女子所有的“放浪”都被认为是合理的,男人沉醉于女子的美丽之中,女子可以因为一个特殊的身份而挣脱大多数的束缚,在这里受到的约束,比寻常人家的女子自然是要少许多,但也有着许多的无可奈何,鲜少有真正高兴的时候。
也许是因为历经了太多的人性的贪嗔痴,这一群女子看得格外的明白,也造就了许多的奇女子,一如“秦淮八艳”。
李师师就是这许多奇女子之中的一个,她从出生起就有着与寻常人不同。北宋哲宗年间的深冬,大雪纷飞,商人王寅在产房外焦急地等着,夫人难产,恐怕大人小孩皆有不保的可能,可他除了焦虑的等待别无他法。
终于,随着稳婆的一声:“夫人生了。”使得王寅心中的大石头可算是落了地,可没有听到婴儿啼哭声使得他的心又一次地提起。
如今的我们知道,若是孩子一出生时不哭,若是没有及时地进行相应的处理,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生命的逝去,而在古时候,婴儿出生不哭则会被认为不吉利。
这个女婴虽然不哭不闹,但也没有任何不适的地方,迎接新生的喜悦,随着这安安静静不哭闹的女婴的到来逐渐变得清冷。
产下孩子不久,王寅的妻子因为产后调理不当,撒手人寰,留下父女二人在这世上度日,这一不幸的遭遇被施加在了这个不哭的小女孩身上,说这女孩不吉利的流言愈演愈烈。
值得庆幸的是,王寅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切实际的猜测而对这小女孩不好,而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她,希望她的余生能够平安顺遂,幸福一生。
他还带着女儿去寺庙祈福,希望可以受到佛祖的庇护,她身上不吉利的流言可以因此散去。但就在参观寺庙的时候,方丈向这一女孩走来并对小女孩严厉地说:“佛门圣地,你若小年纪,这里岂是你该来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方丈的气势太过吓人,小女孩竟然哇的一下大哭起来,而在此之前她从未哭过。小女孩哭得十分大声,似乎要将自己这辈子遭受的苦楚都哭出来,哭得伤心欲绝。
这时方丈不再板着脸,而是温柔地哄着小女孩,并和王寅说:“令爱的哭声在体内郁积了百日之久,如今终于在佛殿之中放声哭了出来,可见是我佛有缘,以后都会有佛祖庇护。”
王寅一听,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高兴,这下没人说她不吉利了,毕竟连德高望重的方丈都说自家的女儿有缘分。也正是因为这一层缘分,王寅给女儿取名师师,想好好地呵护她长大。
可是,王寅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师师还没长大,王寅便先一步离开了人世。孤苦无依的师师,只有漂泊在外,靠着乞讨为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就这样浑身脏兮兮,身着破烂的师师遇见一位老鸨,将她带回青楼。
因为老鸨姓李,从此之后师师就不再姓王,改姓李,开始了她那不知道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青楼生涯,从一个良家女孩成了那受人追捧的李师师。
多少人为李师师的美貌所吸引,又有多少人为李师师的才情所吸引。当金人南下,那才华横溢的皇帝成为了阶下囚,那名动整个宋朝的女子不知所踪,一代王朝就此没落,一切归于尘埃,成为史书之中的点点笔墨。
正如《泊秦淮》之中所写的一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使得国家变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往往不是那些商女,而是那些让商女唱后庭花享乐的人们。
这世间太多的红颜祸水都是因为男子的无能,若是真正明智鲜明的君主,又怎么会作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之事。面对错误只会一味地逃避,将失败原因甩给女子,这可真是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