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高铁建设的步伐有所放缓,长三角地区有4条高铁推进受阻,而这些项目皆与安徽有所关联。
六庆高铁:全长170公里,这本该是连接大别山区与长江经济带的一条黄金通道。但尴尬的现实是,沿线霍山、岳西两县常住人口不足50万,2022年GDP总和仅相当于杭州一个区的体量。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标准,高铁初期日均客流需达1500万人次才能盈利,而这条线路预测数据仅为标准的三分之一。

合新六城际铁路:这条被寄予厚望的机场快线,从立项之初就充满争议。合肥新桥机场年吞吐量刚突破千万人次,但周边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商务客流增长乏力。更为棘手者,乃技术路线之争议——究竟应采用250公里的普速城际标准,还是对标沪宁沿江高铁的350公里时速呢?设计方案反复修改耗时三年,最终错过2023年黄金施工期。

宁宣高铁:当南京至宣城高铁还在图纸上挣扎时,现有宁安高铁+商合杭高铁的组合已能实现3小时贯通。江苏省交通厅最新评估显示,新建线路需额外投入220亿元,但实际客流增量预测不足5%。这种典型的"为修路而修路"模式,恰好撞在国家严控重复建设的枪口上。
合新高铁:皖苏两省原计划于2024年同步推进泗县至宿迁段工程,然而实际进展却大相径庭。江苏段因徐州都市圈优先级更高被暂时搁置,安徽段虽已动工却面临资金缺口。更严峻的是,随着京沪高铁二通道分流效应显现,这条原定服务货运的联络线,未来能否收回百亿元投资已成未知数。

梳理这四条线路的困境,不难发现共性症结:过度依赖行政意志、忽视市场规律。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铁平均上座率已降至68%,部分中西部线路甚至不足40%。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精准施策、效益优先"原则,那些缺乏经济可行性的项目必然首当其冲。
从轰轰烈烈的"市市通高铁"竞赛,到如今的冷静反思,这场变革或许正是中国基建狂魔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安徽而言,与其盲目追求线路里程,不如先把既有线路的运能潜力挖透——毕竟,真正的好棋从来不是处处落子,而是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