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汉今年的麦田长势喜人,可最近却愁云满面。
原本丰收在望,可眼下麦田中却出现了不少死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村头的几个老农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天气原因,有的说是土壤问题。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麦穗无缘成熟呢?
死穗现象的主要原因死穗现象可不单单是几场雨、几天高温能解释的。
经过田间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主要和两种病害相关联:纹枯病和茎基腐病。
这两种病害在田间的表现各有特点,但对小麦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的症状来说说纹枯病。
这是一种在小麦上非常常见的病害,从小麦苗期一直到成株期都有可能发病。
早期症状是在麦苗的叶鞘基部出现黄褐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最终在茎秆表面形成云纹状的椭圆形病斑。
等到小麦抽穗期,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病斑继续发展,最终导致麦穗无法获得水分,逐渐枯死,形成我们常见的枯白穗。
而另一个罪魁祸首—茎基腐病,这种病害近几年才开始在小麦田里频频出现。
它主要侵害小麦的茎基部和根部。
苗期时,小麦幼苗的根部会出现黄褐色的斑点,病情加重后,这些斑点会向上扩展至幼苗的茎基部,导致幼苗发黄。
随着春季温度升高、降雨增多,病斑扩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严重影响了麦穗的正常发育,最终形成枯白穗。
病害的传播途径和加重原因那么,这两种病害是怎么传播的呢?
实际上,纹枯病和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真菌病害。
病菌初始附着在这些枯死的病株上,随着秸秆还田进入土壤,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开始萌发。
秋季小麦播种后,土壤中的病菌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转移到小麦的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中,进行初次侵染。
随后,病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大量繁殖,再次通过水进行传播,侵害其他健康植株,使得病害逐年加重。
如何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既然找到了原因,那该如何防治这些病害呢?
有效的防治需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机:一个是小麦播种前,另一个是小麦返青至拔节期。
首先在播种前,可以选择使用种衣剂拌种的方法。
种衣剂不仅能够预防纹枯病和茎基腐病,还能保护种子和幼苗。
推荐使用10%的精甲·苯醚甲悬浮种衣剂,按照1:300~400的比例拌种,确保每颗种子都能均匀地包裹上药剂,从源头上阻止病菌的侵染。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间,对已经发病的地块,可以使用30%的苯甲·丙环唑悬浮剂或40%的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兑水均匀喷洒在幼苗茎基部。
这样能够有效抑制病菌的扩散,防止病害蔓延。
结尾升华小麦种植体现的不仅是农民的辛勤劳动,更是一年到头的希望。
了解和预防这些病害,或许没能让我们立刻摆脱困境,但可以为下一年的丰收提供保障。
就像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一样,找对了原因,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愿我们每位农民都能通过科学的知识和踏实的行动,迎来一个丰收的年景。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细节、防范未然,让每一颗麦粒长成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