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许世友出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家。6岁丧父,母亲以坚韧撑起家庭,这份苦难铸就了他倔强刚毅的性格。8岁时,他因机缘进入少林寺习武,练就一身硬功夫,尤其善使大刀,曾在匪徒袭寺时以一敌众,震慑群匪。这段经历不仅赋予他“大刀团长”的威名,更磨砺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猛。
1926年,许世友加入革命队伍,从黄麻起义的赤卫队员成长为红四方面军悍将。他七次担任敢死队长,四次负伤,在万源保卫战中挥舞大刀砍至卷刃,硬生生扛住川军数倍兵力的围攻,被徐向前赞为“红军之硬”。抗战时期,他转战胶东,以“我来不太平”的豪言,率部痛击日伪,毛主席盛赞其“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1935年长征途中,许世友首次面见毛主席。谈及原名“许仕友”(取“仕途之友”),他坦言不愿为官,遂改“仕”为“士”。毛主席却提议:“不如改为‘世友’,做世界的朋友!”这一字之变,不仅寓意革命理想的升华,更成为二人深厚信任的开端。
特殊年代,许世友一度因红四方面军历史问题遭批判,甚至计划“出走”打游击,却被警卫排长邓岳以烧鸡和酒温暖了困境中的心。危急时刻,毛主席力排众议保下他,直言:“许世友若死,是革命的损失!”。1967年,许世友避居大别山,毛主席亲自召见并安排其入住中南海,国庆时更邀他同登天安门,以行动昭示保护之意。

1948年济南战役,许世友受命主攻。他独创“牛刀子战术”,集中兵力直插要害,八昼夜鏖战攻克“固若金汤”的济南城,歼灭守军10万,创下城市攻坚典范。此役中,他身先士卒,一句“不准摆困难”的严令,尽显铁帅本色。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74岁的许世友挂帅东线兵团。他指挥四路大军突入越南,以雷霆之势击溃敌军,更下令销毁中国曾援助越方的数百亿物资,彻底斩断其“白眼狼”行径。这一战,不仅捍卫国威,更印证了他“丈八长矛”般的战场魄力。
许世友一生以忠立命,以孝铭心。战争年代,他因无法侍母常怀愧疚,曾含泪对部下道:“我娘苦啊,等革命胜利,我要天天给她挑水!”。1956年中央倡议火葬,唯独他拒绝签字,直言:“我死后要葬在母亲身边尽孝!”最终,中央特批其土葬,了却他“生前尽忠,死后守坟”的夙愿。

即便身居高位,他仍保持农民本色。任南京军区司令时,将官邸草坪改为菜园,养猪种粮,自封“兔司令”;调任广州后,又拆花园建鸡舍,顶住非议践行“自给自足”。这般质朴,恰是他对母亲勤俭家风的延续。
许世友重情义,亦恩怨分明。
1937年落难时,排长邓岳冒险送烧鸡,20年后他力荐邓岳升任旅大警备区司令,直言:“好人就该有好报!”。而对曾因误会疏远的老战友王必成,他晚年听闻对方恳切解释后,紧握其手道:“你说得对!”一笑泯恩仇。
1985年,许世友病逝,遵其遗嘱葬于母亲墓旁。坟前无碑,仅一方顽石镌刻“许世友同志之墓”,一如他质朴刚毅的一生。从少林武僧到开国上将,从胶东烽火到南疆铁血,他用大刀劈开旧世界的枷锁,以忠孝书写革命者的传奇。
毛主席曾言:“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