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养生不再是典籍里的玄奥理论,而是渗透在晨起暮归中的生活智慧。
国医大师结合千年中医精髓与现代养生理念,全新总结一套「1到10极简长寿法」,无需刻意为之,跟着数字节奏就能激活身体自愈力。
1. 晨起1杯温水润脏腑
《千金方》云:「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晨起空腹饮1杯37℃温水(约300ml),水温与体温相近,可快速唤醒胃肠蠕动。
做法:先含漱3次清洁口腔,再小口慢饮,让水液沿食道缓缓润养脾胃。
国医大师朱良春每日以此法开启清晨,101岁仍肠道通畅,称其为「脏腑清洗剂」。
2. 早晚2次梳头通经络
头部是「诸阳之会」,密布14条经脉的40余穴位。
金殿梳头法:晨起用牛角梳从额前发际线向后脑梳20次,重点刺激百会、四神聪;睡前改用指腹以「Z」字形揉按头皮,至微微发热。
现代研究发现,规律梳头可提升脑部血流量15%,改善记忆力,尤其适合用脑过度人群。
3. 饭后3叩齿护脾胃
受《云笈七签》「叩齿保健」启发,国医大师独创「餐后三叩」:
① 叩门牙30次(健脾胃)
② 叩臼齿30次(强肾气)
③ 舌抵上颚30秒(聚津液)
津液含满口后分3次咽下,古人称「金津玉液」,可促进消化酶分泌,减少餐后腹胀。
4. 4个「长寿开关」常按揉
人体自带抗衰遥控器,认准4大回春要穴:
- 百会穴(头顶正中):拇指按揉36圈,升阳举陷,防脱发
- 膻中穴(两乳中间):掌根顺时针摩动,宽胸理气,解肝郁
- 血海穴(膝盖上2寸):拇指点按至酸胀,养血活血,润肌肤
- 太溪穴(内踝后凹陷):睡前双拇指互按,补肾填精,防早衰
国医大师李济仁每日必按此四穴,98岁仍鹤发童颜。
5. 每天5分钟「吞津功」
《遵生八笺》记载的「服玉泉法」,演化成现代「五秒吞津术」:
闭口咬牙,用舌在口内搅动,待津液满口后,分5次缓缓咽下,意念随津液下行至丹田。
每次餐后、工作间隙做,可调节唾液腺分泌,其中含有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能促进细胞修复,延缓衰老。
6. 每日油盐不超过6克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每日油脂≤25克,盐≤5克(约1啤酒瓶盖)。
减盐三法:用香菇粉、陈皮碎替代部分盐;起锅前30秒放盐;每周2天「清淡日」吃清蒸菜。
国医大师金世元饮食恪守「素多荤少、淡多咸少」,97岁血压稳如年轻人。
7. 每夜7点「浊气下降」时
《黄帝内经》「日入而阳衰,气门乃闭」,19点后宜做「降浊三件事」:
① 喝1杯陈皮茯苓茶(理气化痰)
② 踮脚10次(引血下行)
③ 按揉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3分钟(祛痰要穴)
尤其适合应酬多、舌苔厚腻者,帮助脾胃「打扫战场」。
8. 八段锦「升级版」8个细节
在传统八段锦基础上,国医大师王绵之强调8个增效要点:
- 托天时沉肩坠肘(开胸更彻底)
- 射雕时怒目圆睁(强肝明目)
- 单举时意注掌心(增强气感)
- 后瞧时收臀提肛(固肾摄精)
- 摆尾时舌抵下齿(降心火)
- 攀足时膝盖微屈(护腰椎)
- 攥拳时旋腕发力(活关节)
- 颠足时齿轻相叩(震骨髓)
每日卯时(7-9点)练习,借大肠经当令排浊,效果最佳。
9. 晚9点「三焦通调」黄金期
亥时(21-23点)三焦经当令,宜做「通调三步法」:
① 拍击三焦经(手臂外侧中线)36次,至皮肤泛红
② 热水泡手10分钟(水温42℃,没过手腕)
③ 按揉阳池穴(腕背横纹中)2分钟(三焦原穴)
可改善上热下寒、失眠多梦,尤其适合熬夜族「亡羊补牢」。
10. 每天晒背10分钟「充阳能」
中医称背为「阳脉之海」,现代医学证实:背部皮肤接触紫外线后,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的效率是面部3倍。
最佳时段:上午9-10点、下午3-4点,穿棉质衣物,裸露后颈至腰眼,配合「晒背呼吸法」:吸气时想象阳光透入督脉,呼气时浊气从涌泉排出。
国医大师路志正坚持晒背60年,85岁仍冬日不畏寒,称其为「天然扶阳药」。
这套「数字长寿法」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从经络疏导到饮食调摄,从时辰养生到情志养护,构成环环相扣的生命养护系统。
国医大师特别提醒:「不必苛求全部做到,抓住与自己体质相合的3-5条,如晨起喝水、睡前揉足,坚持3月必见奇效。」
健康不是追赶潮流,而是学会与身体对话。从今天起,让1到10的数字韵律,成为滋养生命的晨钟暮鼓。
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在日常点滴中,凿开长寿的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