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近代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海上画派。
与娄东画派、虞山画派、松江画派等以区域为特征的画派不同,海上画派之“海”不是区域,而指海纳百川之“海”,因此,海上画派代表上海开埠时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互补与价值融合的一种状态,程十发说“海派无派”,正是海上画派的显著特点。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寓居在上海,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赵之谦、蒲华等。
清道人李瑞清挂印辞官后,寓居上海,也属于海派。与前清进士曾熙(农髯)关系笃厚,两人同时在上海鬻书卖画。
书法上,两人皆好魏碑,而魏碑分为南北两宗,曾熙本来南北兼擅,而此时李瑞清以北魏享誉全国,于是曾熙不再写北魏,以南魏闻名,当时有“南曾北李”之说。
1920年初,张大千来到上海,拜在以诗书闻名的书法家曾熙门下,后经曾熙引荐,又拜在李瑞清门下,得两位书法大家真传,不仅书法尽得其妙,诗词和文物鉴赏方面也深受其益。
张大千
1947年张大千50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上海为其庆寿,举办雅集,邀请齐白石、吴湖帆、郑曼青、傅抱石等海上多位画家出席。
于右任是美髯公,张大千蓄长须,齐白石也留有长髯,上海小报以胡子长短称谓他们,大胡子于右任,中胡子张大千,小胡子齐白石。
吃完酒席,大家到隔壁一间屋中作画助兴。中间大案上摊开了一张丈二宣纸,请大家挥毫泼墨,合作一张。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愿先画。
这时候郑曼青(1902~1975)出来说:“很对不起,我今天还有急事,只好占先了。”
说完话,拿起笔在左下角画了一丛水仙花。郑曼青是张大千的同学,当时的老师李梅庵、曾熙都认为他比张大千成绩好。
1931年他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他还擅长太极拳。郑曼青画完了匆匆离去,大家还是不愿意先画,又推来推去,最后公推吴湖帆先画。
吴湖帆是吴大徵孙子,在海派画家中知名度较大,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善于画没骨荷花。
吴拿起笔走到郑画的水仙花处看了看,皱了皱眉头,到纸的右上角画了几块石头,边画边说:“我们就各画各的吧。”
这时出来一个叫陈方的,画不出名但官大,国民政府机要秘书,郑曼青的好朋友。
他看不惯吴对郑的不敬不合作,走到纸的左下角水仙花处说:“咱们重庆来的画这边。”陈与郑抗战八年都在重庆,抗战胜利后来到上海,瞧不惯抗战时住在上海的人。
他这话打击面不小,因为属于海派画家群的,都以上海为“根据地”,居住在上海,作画卖画,这等于把海派画家与其他画家对立起来,好在参加雅集的画家都与于右任、张大千熟悉。郑画水仙,吴画石头,正好配了起来。
有了郑曼青、吴湖帆的领头,其他画家陆续挥毫。
已经在画坛上赫赫有名的傅抱石也参加了宴请,与会画家或画树,或画花,或题写,唯独傅抱石没有在画上点染。傅抱石不习惯当众挥毫,也不喜欢那种应景的作画,因此他得罪了不少人,大家都认为他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