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临终告白”:“走错片场”的老八,想“平移”到皇位,做梦!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6-02 20:15:07

《雍正王朝》不失为一部良心剧、好剧。整部剧的剧情不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观众荡气回肠、直呼过瘾,并且焦晃、唐国强、王绘春等一干老戏骨的加盟,更是让剧中人物个个鲜活饱满,代入感极强,让人越咂摸越有味道。

《雍正王朝》总共44集,按照康熙去世为临界点,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着重讲述九子夺嫡的精彩场面,后半部分则聚焦雍正继位后的一系列改革。对于个人而言,前半部分的九子夺嫡更加精彩纷呈,尤其夺嫡之夜康熙的“临终告白”,更是有着画龙点睛之妙。

康熙“临终告白”:老八虽然处处学我,但根本就不知道现在的大清需要什么样的皇帝

明显感到自己到了只有出气、没有进气,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康熙,一方面让诸位皇子和一干大臣们跪在殿前听后命令,另一方面,则让皇四子胤禛单独进入畅春园,进行了“临终告白”。

见到皇四子胤禛跪在了榻前,康熙挣扎着坐了起来。他一改往日帝王所特有的高高在上的威严,而是满眼湿润、言辞恳切地跟皇四子胤禛进行了唠家常。

从康熙缓缓的语调中,他分析了诸位皇子的特点,而且分析得相当到位。对于现在夺嫡热门的老八,康熙用了较大篇幅去分析,其中核心思想是:老八处处学他却处处学得不像。

如何理解康熙的这句“处处学他却处处学得不像”呢?我觉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老八只学了“形”之外在,而未学到“神”之内核

众所周知,老八虽然出身卑微,是“辛者库贱婢”所生,但他的一生是励志而又不屈服的。历史上的老八比《康熙王朝》中的更惨,因为出身的问题导致他一直不受康熙待见,哪怕有一次病得要死了,康熙听闻也依然是不管不问,好在老八意志力坚挺,与病魔斗争中获胜,硬生生挺了过来。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满血复活”的老八对未来又充满了信心,而且认知方面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只有自己手握绝对权力、君临天下,方才能自己掌握命运,也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获得生存权。

那如何夺得皇位呢?学贯古今的老八从老祖宗哪里学来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大道理”,认识到只有像刘备一样“收买人心”,方才拥有“得天下”的资格。并且深谙司马懿“得天下民心者,可以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以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的内核,于是明知清朝统治者最反感“结党营私”,老八还是以身试法,公然结交朝中大臣,不仅成为了八爷、九爷的领袖,更是组建了八爷党,捞取了“八贤王”的美誉。

当然,老八能如此明目张胆地“收买人心”,主要也直接或间受到了康熙的影响:晚年的康熙确实很在乎自己的名声,纵容手底下大小官员借国库银两去谋私利,对刑部案件的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冤假错案以及卖官鬻爵不在少数。

而且面对黄河发大水,国库拿不出银两赈灾。康熙第一反应不是自己亲自来催债,而是将这个得罪人的差事交给了冷面王老四,而且还特别嘱咐他要做“孤臣”,明白着让他去做这个得罪人的“黑人”。

当老赖们被老师催得不想活了,齐齐来想康熙告状的时候,此时的康熙仍旧在乎自己的名声,明知这些都是谋私利的老赖,却依然苦口婆心劝说,并且还想着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替老赖们还钱,又再次捞取了一波“人心”。

对于康熙这一番“捞人心”的操作,老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以为康熙就是这样“仁慈宽厚”的主儿,以为跟着康熙“学舌”,就一定能深谙“圣心”,顺利继承大统了。实际他不知道的是:康熙刚继位那会儿,是多么狠的一个人:处鳌拜、平三藩、平噶尔丹,哪件不是狠人干的事。所以说老八只学了“形”之外在,而未学到“神”之内核。

2.康熙承认自己晚年懈怠,在乎好名声,失去了励精图治的进取心

虽然康熙继位初期就干掉了鳌拜,展示出了英明果敢和强势君主的一面,为自己的全面亲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平三藩、平噶尔丹、打击沙俄过程中均雷厉风行、运筹帷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康熙年纪的见长,以及功成名就,晚年的康熙也开始懈怠了,也走上了“好大喜功”、追求好名声的死路上了,励精图治之进取心也一点点消磨掉了。

故而户部欠款中出现了一批老赖,刑部审理中的出现了冤狱、错案,都是康熙晚年懈怠的表现,这跟唐玄宗李隆基颇为相似,功成名就之后就想着享受生活,而且还嗜权如命,不想退居二线。

好在相较于李隆基康熙还是更胜一筹。康熙体力虽然懈怠,但大脑还是非常清晰。他深刻认识到:再这样宽纵下面的官吏,任由他们以权谋私,大清必亡,因此必须得强势改革。对于这一点,康熙隐藏得很深,因为顾及名声问题,故而没有表现出来,老八自然也就没有看到。

3.老八为了好名声不择手段,完全不是办事的人

当然让康熙对老八厌恶的不是他捞人心的手段,而是他为了获得好名声、为了捞取人心做得太过了,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刑部冤狱中他擅自面见肖国兴,通过欺骗、恐吓手段套取了太子的黑料。

关键老八做事漏洞百出、“顾前不顾后”,想着杀人灭口却又留了一张会说话的嘴,导致肖国兴在赴黄泉路上嘴巴大开,老八的不择手段弄的一路皆知。这种为了好名声不择手段,完全不是办事的人,也办不好事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担当复兴大清的大任。

现在这局势,必须是一位狠角色强势改革,而老八仍旧想着自己的名声,明显走错片场、排错了队

很显然,通过康熙对老八一番“学不像”的点评中,我们读到了康熙发自内心的“自我检讨”:朕宽纵他们太久了,朕懈怠朝政也太久了,导致现在吏治败坏、不得不治的地步了。但朕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地步,体力跟不上,不可能像年轻那会儿,搞一番大动作、搞几个大手笔,搞不动了。再说,朕也是快入土的人了,还想着留一个“圣祖仁”皇帝的美名载入史册、流芳千古呢,所以,折腾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朝政确实荒废,问题确实突出,确实到了该动刀子进行强势改革的时候了,是时候天降大任于一位狠角色于大清了。让他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是其次,真正的考验还在于要他能够充当恶人,不要在乎名声,更不要在乎拿刀子改革会带来“人心尽失”。

这对于只想着捞人心、太爱惜自己“八贤王”美名的老八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而且从其前期种种所做的事情来看,让他在做事和博取名声二者之间选择的话,肯定选择博取名声。况且刑部冤狱审理一事也可以看出:他做事漏洞百出,根本就不是干实事的人。所以老八明显走错了片场、拍错了队。

“走错片场”的老八居然死不悔改,还妄想“平移”至皇位,做梦!

由康熙的临终告白可以看出:康熙对于储君的选择、未来皇位继承人的认定,是非常谨慎的,也从他对当前时局的清醒认识当中,他已经有了选定做实事之人做接班人的决心,这显然都与老八无缘。

但是老八却很执着,意志坚定地想要正确皇位。作为当局者迷的老八这样做尚且原谅,但“旁观者清”的一干朝廷重臣怎么也模糊不清了呢?在皇位继承人选方面,坚定地站在了老八这一边。这让康熙十分郁闷,也十分恼火,于是开始了一系列打压老八的举动。

首先是对上书房重臣佟国维下手,通过一场“鸿门宴”,明里暗里告知佟国维,也是八爷一党:你们都看走眼了,皇位继承人根本就没有老八的份儿,当面告知佟国维“老眼昏花”,你回家吧,换一个眼力好的人来。

其次就是借民主选举的障眼法,明里打压八爷党:你们这么多人推选老八是啥意思?我告诉你们:我就是选不争气的老二,也绝不会选只会捞取民心、半点实事不想做也做不成的老八。老二迟早要被再次废掉,老八被提出储君行列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吗?老爷子我都话说得这么明了了,你们这群人怎么就看不懂?

所以康熙这一系列明里暗里做出的打压老八的举动,无疑都是抛出了一个关键信号:一开始就“走错片场”的老八,妄想“平移”至皇位,做梦!只要我还在,老八排错了队,甭想“插队”做皇帝。

由此可见,《雍正王朝》中康熙“临终告白”十分诚恳,意思也很明显:排错队的老八,甭想“插队”做皇帝;只要我老爷子在,“走错片场”的老八,想“平移”到皇位,做梦!

1 阅读:1456
评论列表
  • 2023-06-03 17:12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