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曾说:"对中国人来说,有了一个自己的院子,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
这话在青瓦白墙的院落间回荡,道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院落情结。
当岁月滤去浮华,能与知己同守一方天光云影,或许才是生命最温润的归途。



01
小院有知己
老城墙根的青砖墁地爬满苔痕,两架紫藤缠绕着木格花窗。
我和老陈把年轻时收集的雕花门板拼成茶台,将苏州老匠人打的银杏木椅摆成棋局。
他总说:"这院子该有松烟墨的味道",便栽下罗汉松与文竹,在东南角垒起煮茶灶台。
春日拆檐下燕巢时,总想起白居易那句"几处早莺争暖树"。
老陈举着竹梯颤巍巍够向屋檐,惊起新泥纷落。
我们像孩童般笑闹,任泥点洇染白发。
四十载同窗情谊,在莳花弄草中酿成陈年普洱,愈久愈醇。


05
小院藏四时
晨雾未散时,竹帘外已飘来槐花香。老陈在海棠树下打太极,白袍翻飞如鹤。
案头宣纸摊着未写完的《浮生六记》,茶烟袅袅间,沈复与芸娘的故事在光影里鲜活。
夏夜里,石臼盛着冰镇酸梅汤,老蒲扇摇碎树影。我们剥着莲蓬,说起大学时偷摘西湖莲蓬的旧事。
月光漫过青砖,惊觉当年少年如今已成老松,唯院中栀子仍岁岁纯白。
秋深时,廊下挂满柿子如小灯笼。老陈用竹匾晒着桂花,说要酿"晚香玉"。霜降那日,我们翻出压箱底的羊绒大氅,学古人曲水流觞,只是杯中物换成了自酿的菊花白。
冬雪初霁,铜炉煨着红枣姜茶。老陈用紫铜小锅炒松子,噼啪声里混着《牡丹亭》的水磨腔。
檐角冰棱折射七彩,恍惚看见少年时围炉夜读的模样。


03
小院栖心志
西厢房藏着我们的"时光胶囊":泛黄的粮票、褪色的地质锤、某年科考时捡的矿石标本。
老陈总念叨要编本《小院志》,记录紫藤何时抽芽,海棠几月着花,倒像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
书案镇纸是敦煌捡的戈壁石,砚台里蓄着雨水。
某日兴起,用断碑残帖拓片,老陈题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墨痕未干,已被他抢去挂在廊下。
最妙是雨夜。
老榆木书架泛着幽光,线装书与紫砂壶错落有致。
我们裹着羊毛毡听雨,说起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猜想她们若活在现世,定要在小院种满鸢尾。
雨丝斜织成网,兜住半世光阴。


04
小院见天地
院门不锁,常有邻家小儿来讨糖糕。老陈备着竹篾编的蟋蟀笼,我烤着松子糖。
孩子们笑闹声惊起竹丛雀鸟,恍惚看见幼时在胡同口踢毽子的自己。
中秋夜,用陶罐腌的桂花糖渍出琥珀色。我们学古人"分茶",看茶汤幻出山水云烟。
老陈忽然指着月亮:"当年在昆仑山科考,就是这样的月。"原来山河万里,终不及小院一方。
某日整理旧物,翻出大学毕业时的合影。照片里两个清瘦青年站在未名湖畔,怎知四十年后会共守这方小院?
老陈摩挲着照片叹道:"当年以为要征服世界,如今方知被时光征服才是福分。"



写在最后
暮色染红琉璃瓦时,我们照例在院中散步。老陈的竹杖叩响青砖,惊起歇在石榴树上的雀儿。
忽然懂得《浮生六记》里沈复为何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原来生命最珍贵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有人共看朝霞染窗。
梁思成先生若见这般光景,大约会含笑点头。中国人的精神院落,不在雕梁画栋,而在与知己共守的晨昏四季。
当世界愈发喧嚣,这方小院恰似青瓷碗里的白毫银针,在沸水中舒展成最本真的模样。
-The End -
作者-庸子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人总是最自私的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