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4号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广州给解放了。然后,到了10月17日,第15兵团继续往南进军,一路打到了深圳河的北边,香港就在眼前了。那时候,大家就等着上级的命令,只要一声令下,立马就能过河,把香港给收回来。
英国政府决定,要把在香港的驻军人数从5000人大幅增加到3万人,这里面还有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他们看起来是打算好好打一场守护香港的仗。
解放军战斗力强悍,英军想赢根本没门儿。
二战时期,英国的首相丘吉尔曾公开发话:香港那是英国的地盘,别想不动武就从我们手里拿走。他还大放厥词:要是中国想收回香港,那就得踩着我的尸首过去。
那时候,香港的总督葛量洪觉得香港“没救了”。他想着,解放军根本不用出兵,只要断了水和供应,香港撑不过几周就得屈服。整个英国,没有人不认同葛量洪的这个想法。毕竟,紫石英号事件刚过去没多久,在那次解放军的炮火攻击下,英国在中国横行霸道了一百多年的炮舰政策算是走到了头。英国人心里清楚,中共说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以前跟大清王朝签的那些条约,现在可没法再保护香港,挡得住解放军了。
但是,当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深圳河两边时,事情却走了个完全没想到的路子。
那会儿,解放军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进军香港呢,可突然间接到命令得停下脚步。“原本打算在深圳河边饮马的”,结果变成了“在深圳河边紧急收缰”。眼看着一场大战就要打响,没想到就这么一下子,啥事儿都没了。
接着,香港当时的总督葛亮洪接到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经由秘密方式传达的关于保持香港现状的“三条要求”:第一条,香港不能变成反对中国的军事据点;第二条,不能搞任何损害中国声誉的行动;第三条,中国在香港的人员得确保安全无虞。
信里头重点说了:只要守住这三个要点,香港就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样子。
中共的领头人物毛泽东决定了暂时不收回香港的策略。其实,毛泽东早些时候就提到,香港问题可以稍后再处理。1946年12月,在延安,毛泽东跟哈默、罗德里克、陈一帆这三位外国记者聊天时,哈默问起中共对香港的看法。毛泽东说:“我们现在不着急要回来,中国这么大,好多地方都还没管好,以后大家商量着来解决。”
1949年2月份,毛泽东在西柏坡碰见了苏共中央派来的代表米高扬,他又聊起了暂时不攻打香港的事情。他讲道:“现在啊,咱们还有一半的地盘没收复呢。内地那边还好说,派军队过去就行。可海岛那边就麻烦了,得用更机灵点的法子,或者和平过渡,这都得慢慢来,急不得。所以,要是现在急着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没啥大用。说不定,咱们还能借着香港这些地方现在的地位,特别是香港,对咱们跟外面打交道、做买卖更有好处。反正啊,咱得看准时机再定夺。”
新中国外交策略的大体框架,是在1949年1月到7月这段时间里慢慢定下来的。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毛泽东用很生动的说法,讲了“重新开局”和“先把家里整理清爽,再招待客人”的意思。也是在这个时期,管对外贸易和港澳事务的廖承志,跟毛泽东他们商量说,现在最好是先别动现状。他觉得,香港留在英国人那里,他们为了自家的好处,也不会丢掉咱们大陆这块大蛋糕。所以,先让香港保持自由港的身份,继续让英国人管着,是目前比较好的办法。
周恩来总理在私下讨论香港问题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其让英国联合美国共同守护香港,我们不如暂时将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中,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战略利益。
这好处到底体现在啥地方呢?
1950年1月6号那天,英国的爱德里政府不顾美国的阻拦,直接说从那天开始,他们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认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他们想在平等、互相有好处,还有尊重各自土地和主权的基础上,跟新中国搞好外交关系。这事儿就说明,英国是头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这给新中国的外交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和局面。
那时候,虽然有人对新中国对香港的政策不太明白。但仅仅过了一年,大家就全都明白了过来。
1950年那会儿,朝鲜战争打响了,美国带着一帮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搞物资封锁。英国呢,因为想要接着拿美国的经济支援,就只好跟着美国站一边。但美国这战火越烧越近,都快烧到中国家门口了,英国政府这下子可慌了神,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也越来越敷衍。好在咱们新中国聪明,对香港用了些灵活的手段,结果美国想搞的这个“封锁”就没能成。就这样,物资还是通过香港,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咱们中国内地。
而且,到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会儿,咱们国家碰到了大麻烦,经济上特别困难。可就在这时,苏联那边不讲信用,单方面把合同给废了,这让咱们的经济问题雪上加霜。面对这么棘手的情况,咱们想了个办法,通过香港从西边儿国家买了好多粮食和其他东西来应急。
香港是全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在咱们中国人民遇到困难那会儿,可是帮了大忙。到了这时候,那些国际上的专家们才慢慢琢磨出毛主席关于香港政策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