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浙江泰鸿万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鸿万立”或公司)披露招股意向书,公司启动发行,将于3月28日申购,证券简称:泰鸿万立,证券代码:603210。泰鸿万立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与此同时,泰鸿万立也披露了2024年度业绩。2024年1-12月,公司营业总收入16.89亿元同比增长9.35%,营业总支出14.9亿元同比增长10.57%,其中,营业支出13.22亿元,销售费用1957.05万元,管理费用7340.46万元,财务费用1214.27万元。营业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7.66%。
不过此次泰鸿万立即将招股之前的业绩披露,一下子打破了过去的高成长的光环。要知道,2021年至2023年,泰鸿万立营业收入分别为10.11亿元、14.78亿元、15.4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4.5%、46.13%和67.5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29万元、1.26亿元、1.6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7.46%、51.80%和243.64%。
背靠吉利长城好乘凉?营收利润增长均不足10%
泰鸿万立的招股意向书介绍表示,公司已经形成了以结构件、功能件为核心的两大产品体系,同时深刻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机遇,主动响应汽车电动化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研发和应用了“汽车侧围轻量化技术”、“高强度板及制品轻量化技术”等核心技术,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在整个招股意向书之中,泰鸿万立提到160次“新能源”三字。
泰鸿万立还特别强调已经进入了吉利集团旗下浩瀚、CMA、PMA 以及长城汽车旗下 A30、B30、ES11 等多个汽车架构平台的供应链体系,也进入了特斯拉、极氪、理想、蔚来、零跑、小鹏等多个车企的一级供应商。
从这一表述内容来看,泰鸿万立已经全面打入了吉利和长城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并且获得了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企业的认可和采购。
并且泰鸿万立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毗邻吉利集团旗下的沃尔沃台州工厂,与台州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吉利汽车临海基地相距仅35公里,台州的基地是吉利集团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泰鸿万立也是吉利集团和长城汽车的汽车零件供应商,去年上半年对这两家企业的销售额,各占总销售额的1/3。泰鸿万立也坦然承认对吉利集团和长城汽车存在依赖。
从多个官方媒体报道情况来看,去年吉利临海生产基地产销量大幅攀升,到2024年底日产汽车辆已经达到了900辆,如今月产销量已经达到3万辆。而且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各子品牌(包括吉利、吉利银河、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路特斯、smart、远程商用车等品牌)实现总销量约332万辆,同比增长2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超148万辆,同比增长约52%。仅仅吉利汽车2024年总收入就达2402亿元,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大增213%。
另外,泰鸿万立的第二大客户长城汽车的表现也同样亮眼。2024年,长城汽车销售新车123.3292万辆,实现量质齐升;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32.1795万辆,同比增长22.82%,再创新高;2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31万辆,同比增长37.13%.根据长城汽车的业绩预告,由于产品高端化的成功,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24亿元到130亿元,同比增加76.60%到85.14%。
但从吉利集团和长城汽车在2024年的表现来看,均实现了产品销量和高端化的成功,而且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更是突飞猛进,更不要说泰鸿万立的中小客户理想、蔚来、零跑、小鹏去年产销量也均增长30%以上。有吉利集团和长城汽车的定向采购,虽然泰鸿万立谈不上“攀龙附凤”,但理论上,销售额足以因客户高量和高质的需求“水涨船高”。
然而,相较于吉利和长城的高增长,泰鸿万立的效益表现却显得相当平庸。泰鸿万立2024年度营业总收入16.89亿元,仅仅同比增长9.35%,营业利润2.008亿元,仅同比增长7.6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001.95 万元,同比增加8.03%。
退一步来讲,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同比增长了39.45%,泰鸿万立多次强调在技术和研发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势,那么疑问是:为何泰鸿万立没能跟上去年的一波新能源汽车增势?
研发费用增速大幅放缓,资金缺口或比预测值小很多
另外,从泰鸿万立的产品类型和客户性质来看,更像是一家以研发增加技术含量且降低成本的销售驱动型公司,2020-2023年年泰鸿万立的销售费用复合增长率为26.45%,研发费用的复合增长率为42%,然而2024年泰鸿万立销售费用为1957.05万元,同比增长率仅仅0.36%,研发费用为5327.44万元,同比增长只有2.25%。
结合泰鸿万立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不足8%,可以推断如果泰鸿万立在2024年保持此前研发费用的投入增速,恐怕2024年的利润增长或出现停滞。因此2024年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投入金额,或许是泰鸿万立基于“保利润增长”的主动考量。
因此,相较于2024年吉利产销量的迅猛增长以及长城汽车高端化的不断升级,泰鸿万立的营业收入增速不足10%,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的增长微弱,可能说明泰鸿万立已经再难以开拓新客户、或者已经无法跟进大客户的需求导入更有价值或更有价格优势的产品了。
专利申请数也能折射出泰鸿万立的难处。在泰鸿万立招股说明书中的专利明细列表显示,2024年申请并取得授权的专利只有4个,而且均是实用新型专利,但2023年申请并取得授权的专利却超过了20个。天眼查显示,泰鸿万立合并母子的专利当中,申请日在2024年以内的专利数量也只有16个,但2023年就达到了25个,2022年是22个。
此前泰鸿万立对2023年经营情况的解读,其实早已经预告了增长困境。2023年,泰鸿万立产品应用车型的销量增长速度相对较缓,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一下子回落到了4.50%,增幅相比2021年和2022年大幅放缓。
因此,泰鸿万立在招股说明书也提醒,若未来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发行人不能与下游整车厂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或新客户开拓不利,无法持续获得优质新车型项目并为之开发新产品,则发行人未来存在收入增速放缓或收入下降的风险。
要知道的是,在去年11月泰鸿万立发布的招股意向书当中,对2024年营业收入的预测值还是20亿元。原因是,泰鸿万立2020 年至 2023 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36.78%,于是对2024-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均按照 30%的增长率测算。
正是因为按照30%的复合增长率测算,泰鸿万立因此得出2024-2027年流动资金缺口(即新增营运资金占用额)为 4.78亿元,因此作为了IPO募集3.14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缺口的依据。而当下泰鸿万立的增长表现,恐怕真实营运资金缺口并没有3.14亿远那么多了。
此外,被泰鸿万立列为第一竞争对手,且与泰鸿万立客户高度重叠的博俊科技,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6亿元-6.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 - 120%,效益表现相当优异。
泰鸿万立的另一家竞争对手华达科技虽然没有披露2024年度业绩,但披露的2024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38.5亿元,同比增长18.3%;归母净利润达2.7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