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都说“弱国无外交”,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让世界各国看到了我国的真实实力,在建国第二年,苏联就和我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此后周边的国家便纷纷开始与我国建交。
但是同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美国,却并没有将当时的我国放在眼里,一直都没有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甚至是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国民党,再加上朝鲜战争,台湾问题上两国的冲突,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关系不正常力量二十多年。
直到尼克松访华,两国才算是建立起正常的外交,但是美国与我国建立友好关系并不是单纯地想要和平发展。

尼克松更是在晚年的时候称,以后的中国必定会和美国起冲突,之前自己多次访问我国的行为也让他觉得十分后悔。
尼克松一共访华二十二次,为何晚年的时候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又在后悔什么?当时尼克松访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实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时任总统助理的基辛格就秘密访华了,相当于是为尼克松访华铺路。
当时我国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是和美国、苏联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稍微落后的,原本在建国第二年就与我国建交的苏联,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两国之间的关系突然间恶化。
在我国急需技术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技术型人才召集回国,我国许多科技研发一度处于停滞阶段。
而且当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是势如水火,美国不仅要提防着苏联,还要注意在朝鲜战争时期迅速发展的日本。

尼克松在当选总统之后,便将目光放在了我国,当时我国靠着自己的能力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因此尼克松觉得我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棋子”。
为了进一步震慑苏联,尼克松有意与我国交好,打破二十多年来两国不正常的外交关系,所以在1972年,尼克松决定访华。
当时许多人都在注意我国的态度,尼克松第一次访华的时候,一改之前美国高傲的态度,根据当时作为周总理翻译的唐闻生说,尼克松在下飞机的时候率先伸出手主动 与周总理握手。

这一画面也被在场的记者拍到登到了报刊上,被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主动握手算是美国放下了自己高傲的架子。
在日内瓦会议上,当时美国国务卿在遇到周总理伸去的手,直接拒绝了,即使在英国外交大臣的从中调解,他还是拒绝了。
尼克松企图用这种方式表明那个时候的美国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唐闻声回忆,当时尼克松十分坦率地讲出了自己访华完全就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去的。

当时许多人都非常诧异,他竟然没有一点想要遮掩的意思,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他想要让我国和他站在一边,去对抗苏联。
当时我国并没有将话题按照他想的一样引到与苏联关系上面,反而是和他谈论起台湾、越南的问题。
他们这“如意算盘”算是落空了,但是他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在苏联知道尼克松访华之后,便安静了不少,不仅仅是不再经常挑衅美国,与我国的外交关系也有所缓和。
尼克松这次访华不仅没有将我国拉到统一战线,反而是为我国与苏联之间缓和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

尼克松访华的那一周被国际上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随着两国确立外交关系,我国也逐渐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接轨,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此后的时间,即使尼克松已经卸任,依旧会来中国参观,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大大小小地来到我国二十二次,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国的全部的发展。

我国的变化他是看在眼里的,发展迅速地让他觉得十分的不可思议,即使在他去世最后一次访华,我国的发展与美国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也还是留下了那句“中美以后会发生冲突”。
结尾尼克松在去世两年之后,美国就与我国在台海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美国多次在技术、关税以及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制裁与制约。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霸权主义国家,在他独立之后一直到现在都奉行的是霸权主义,他根本看不得身边的国家超越自己,这种行为很大地影响了国际的良性发展恶化了与别国之间的关系。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别人瞧不起的国家了,正因为我国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信息来源:
1.《尼克松访华:改变世界的一周》——京华网
2.《亲历“改变世界的一周”,唐闻生:为何尼克松访华走下舷梯时选择主动握手?》——环球网
3.《回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未来何去何从?》——中国新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