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清明节放假影响,本周只有四个交易日,原本指数波澜不惊,即便周四遭遇飞来的横祸,指数依旧表现的很顽强。从周线来看,沪指仅仅下跌了0.28%。A股似乎还很强。但实际上时间稍长一些。A股三大股指周线都是三连阴。像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本周跌幅都超过2%。市场明显是权重护盘,题材跌幅较惨的走势。但最关键是在A股周四收完盘后,周四晚间和周五晚间的欧美市场一泻千里。跌幅在不断扩大。美股几大股指单日跌幅创2020年以来新低,中概股指数周五晚间最大跌幅11.75%,这要放在A股中, 指数早都跌停了。收盘最终跌幅近9%。面对美股连续的暴跌,A股的投资者就不淡定了,这种传导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A股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只不过以A股在关键时候相对抗跌的个性,不会像美股那样的狂泻不止。
能不能探底回升呢,当然希望是很大的,但只是说跌幅收窄,并不奢望会收涨。因为上涨的主动权控制在郭嘉队手中。只有郭嘉队完全有能力控制市场的节奏。指望郭嘉队出手,这是关键时候许多投资者唯一的精神支柱了。如果郭嘉队还是一味的拉权重,必然会导致盘面的割裂走势。只有全面护盘,才能给两亿投资者信心,才不至于在关键时候步美股的后尘。

从大局观来看,我们有快速反制老美的决心,敢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就必须稳住股市。 那么也要通过资本市场来体现我们反制是有效的,是有市场基础、有广大投资者支持的。所以3300点有可能会形成一个保卫战。只要撑住,那就是我们A股的胜利,就是我国经济和贸易争取到主动性。这个过程当中,我想我们重点观望,看看我们国家队应该力挽狂澜了。虽然平准基金没出来,那么国家队就应该充当类平准基金功能。只要你敢带头,A股2.2亿股民就会闻风而动,用人民战争来支持政F的各项政策,来挫败川普的高额关税。
每个投资者家国情怀还是有的,但最重要还是事关个人的利益。这个时候我们只能与我们背后的这棵大树站在一起。但我们必须清楚。我们依靠外力来捍卫股市,这只是暂时的,市场最终还要还给市场。在股市的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怀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大家要理性一点。尊重市场,尊重客观事实。在这样的大变动的格局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的。因为这种打击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到利益。本身是相互伤害的,你怎么可能走强呢,过去那么有利的环境都无法走强,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夹缝中走强呢,活下来是第一要务,这个时候谈走强未免太理想主义了。
做投资,永远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学会保护自己, 而不是拼命的往向冲。所谓风险越大机会越大只是相对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就不存在风险了,风险来临时大家都一个劲的往前冲了,哪里有会产生风险呢。顺势而为与逆势而动其实并不冲突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理解了,你只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你可以逆势而动, 如果你现在重仓,你绝对不会往里冲的。

机会与风险从来都是相对的,对我来说,等的就是短线的大跌,不足两成的仓位本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必要。周四早盘快速进场,十分钟左右快速抛售。短线操作只能以快为主了。
面对外盘的大跌,下周一A股再劫难逃,关键是能不能拉起来,接下来看看周末消息面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对下周市场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监管重拳重塑交易生态。
这个周末最大看点就是对量化再次的监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量化成为众矢之的,包括许多专家学者在内都呼吁监管取取缔量化,把量化描绘的十恶不赦, 随着舆论的发酵,全面声讨量化。监管层也是顺应民心,加强对量化的监管。但也只是隔靴子挠痒痒。根本起不到作用。本周末又出台对量化的监管。
沪深北交易所联合推出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新规明确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超过300笔或全日超2万笔即构成高频交易,同时界定了四类异常交易行为。量化交易对市场的影响机制呈现三大特征:1)程序化指令可在毫秒级触发千亿级资金异动,2024年数据显示极端行情中量化策略贡献了38%的波动率;2)算法驱动的趋势反转信号易引发羊群效应,私募监测显示跟风交易占比可达日内成交的17%;3)市场定价权争夺白热化,顶级量化私募算力投入超百亿,形成对传统投资者的技术碾压。

市场争议焦点集中在监管尺度:每秒300次的阈值虽较欧美市场严格,但距离散户期待的"去杠杆化"仍有差距。需注意交易所预留了动态调整空间,异常交易识别模块已接入AI监测系统,未来或引入自适应调节机制。此政策作为风险对冲工具,与即将推出的融券新规形成组合拳,旨在构建波动率管控体系。
量化到底对市场危害有多大,我们普通人也很难搞清,也没必要人云亦云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规模最大幻方量化的收益来看,去年亏损20%多,既然大家把量化说的那么厉害,为什么量化自己都亏钱。量化无非就是快,快又赚不到钱何必要做量化呢。或许大家认为量化损人不利己,难道只是为搅乱整个市场吗,监管之所以不取缔量化,仅仅是为给市场贡献成交量而收取佣金吗。
当然这只是我比较肤浅的认知,只是从个人的理解出发。希望与大家更多的交流,毕竟在市场面前,每个人只是盲人摸象而已。
二、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
中国针对美国关税升级的反制措施呈现多维打击态势:1)关税层面实施34%的全面加征,覆盖去年对美出口额83%的商品;2)实体清单新增16家美企,重点限制人工智能芯片与量子计算领域的技术输出;
资本市场传导链条需重点关注:1)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影响老美J工供应链,五角大楼关键部件库存仅够维持8个月;2)禽肉进口禁令将推高国内养殖企业估值,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有望提升至95%;3)科技博弈加速国产替代,半导体设备招标数据显示本土化率已突破72%。
政策组合释放出"以Z促改"的清晰信号,后续稳预期工具包或包含特别国债发行与产业基金扩容。

三、全球市场开启压力测试
美股经历黑色星期四、五,纳指较历史高点回撤22.3%,创2020年以来最大周跌幅。市场结构出现危险征兆
1)恐慌指数VIX期限结构倒挂,显示对冲成本陡增;
2)美债流动性指标恶化,10年期国债买卖价差扩大至2022年缩表时的3倍;
3)中概股遭遇非线性抛售,中概股受伤很严重,阿里巴巴期权隐含波动率飙升至85%的历史极值。整体市场的估值在快速下降,A股好在估值较低,短线下降的速度会慢一些,会表现的相对抗跌一些,但指望A股直接拉起来是不现实的。
机构共识正在发生质变:
1)摩根大通模型显示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跌破40%;
2)瑞银财富管理将现金配置比例上调至15%,创2023年Q4以来新高;
3)桥水基金加大看跌期权头寸,针对标普500指数的保护成本达到市值的1.2%。全球资产再定价过程中,A股展现独特韧性——北向资金周内净流出规模并不大,仅为2024年1月峰值的23%,ETF逆市吸金量创三个月新高。
多空博弈与路径推演
下周市场将面临三重考验:1)情绪传导压力(中概股补跌风险释放);2)政策对冲力度(预期中的降准与专项再贷款);3)微观结构修复(两融担保比例已触及148%的强平预警阈值)。历史经验显示,在"外部冲击+政策托底"组合下,A股通常呈现"N型"震荡,2018年毛衣战与2022年联储加息周期中,关键支撑位附近均出现月线级别的技术反抽。
值得注意的积极信号:1)上市公司回购潮持续,3月以来公告金额达920亿,67%计划在3100点下方实施;2)雪球产品风险出清, 中证500 挂钩合约敲入比例降至12%;3)险资权益仓位处于历史低位,理论加仓空间超万亿。市场中枢的稳定将取决于政策工具箱的开启节奏与美债收益率的企稳时点,投资者需重点关注4月8日MLF续作量与4月10日美国CPI数据的联动效应。

综合来看,下周一A股肯定具有一定的抗跌性。事关对美关税反制的意义。但仅仅只是抗跌。
从我的理解,老美方面肯定会出台补救的措施,不会任由美股继续大跌。如果美股在下周初挖坑后跌幅逐渐放缓,那么在美国内政策面利好加持下,A股的短期表现,就会不会比美股差;反过来,要是美股延续暴跌走势,并引发全球股Z,这样即便A股再释放利好,也会受到牵连。只不过相比美股一定是抗跌一些。
现在的市场是系统性的风险,市场的走势完全受外围消息所左右了,没必要挖空心思的从技术角度去解读市场,也不要被周四A股的相对抗跌所迷惑,这是每次外盘大跌后A股的常态,等风暴过去后便再也没什么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