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是一辆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占到了整车成本的40%,中国可是在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的研发上下了重注的,面对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领先地位,习惯了趾高气昂的日本和欧美国家,是绝对不甘心臣服于中国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数据,这是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厂商,占据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日本独苗松下也才12%的份额,欧美连前十都进不来。尤其是宁德时代,成为特斯拉、蔚小理、大众等车厂的主要供应商。
再来就是续航焦虑和充电时长的问题,真固态电池不仅体积更小更薄了,而且10 分钟内就可以充满电,想要长续航,就必须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目前电动车上装的液态锂电池最多也就到220瓦时,国轩高科的高镍三元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突破了302瓦时每千克 ,即便是被捧上天的特斯拉4680,能量密度也不过300瓦时每千克,350瓦时应该算是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的极限了,而全固态锂电池,理论上的能量密度可达700瓦时每千克。
所以网上有些人基于固态电池的以上种种优势,就想当然的认为,丰田汽车可以借着拥有全球最多固态电池专利的优势,轻松颠覆掉国内现有的液态锂电池产业优势。对于这样的论调我只能说他们太天真了,且不说固态电池还处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我上面说的固态电池所具备的优势,还仅仅只是理想化的“实验室数据”,目前成本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想想吧,离真正的商业化还差的很远,至少也得十年以上的时间,这还得是在没有意料之外、巨大科学突破的情况下,才能够在技术和制造工艺上达到量产的条件。
但这不代表日本抱着专利就可以独孤求败、高枕无忧了。英国首富戴森,为了造一辆百公里加速4.8秒、单次充电续航966公里的高端电动车,专门收购了固态电池三巨头之一的美国Sakti3,结果3年烧光了200亿之后,车是造出来了,但是起售价却高达134万人民币,高昂的电池成本让戴森的卖车梦破碎,不管怎么样,起码人家造出来了,为了实现梦想,虽败犹荣。
还有法国的博洛雷(Bolloré),早在2011年,就已经把全固态电池批量应用于共享电动汽车“Autolib”和小型电动巴士“Bluelus”,总体应用超过 3000 辆。不过应用条件有点苛刻,电池需要在80度下工作,而且整体能量密度仅100瓦时每千克,远不及我们现有的液态锂电池,所以只能是小规模的用在这种共享汽车上。
所以说从以上案例你就能看出来,无论是举全国之力、拥有最多专利的日本,还是商业化走在最前面的欧美,面对固态电池高昂的成本和技术工艺的不成熟,他们都无能为力。丰田说2025年就可以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小规模量产,然后搭载在自己的混动车型上,我认为丰田这次依旧会放鸽子,现阶段只能是用固液混合来过渡一下,包括蔚来的ET7、东风的E70,都是半固态。
[呲牙笑]讲个事,日本三洋告比亚迪偷镍氢电池技术,告了三年,最后比亚迪赔钱和解。暗使劲不是这种丢人的暗使劲。
那个阿三搞的秒天秒地秒空气的铝离子电池呢?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产业化了吗?市场大规模接受了吗?
关键还是成本,全寿命成本。成本下不来说啥都是泡沫。现在的固态电池专利等到成本下来,保护期也差不多了[呲牙笑]
这文章还是说得不错的 ,人家日本国家推动,我们就爱内斗,各自为政,想着坐收成果。
感觉电动车没戏!!!!还不如石油
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人工成本低
大佬卖几吨石油给我吧[得瑟]
全固态电池的所谓优点还是要等到大量实际应用之后来验证,现都是吹牛
等吉利的甲醇发动机全面普及,不管混动、纯电还是氢动力都是弟弟
全固态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听媒体瞎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