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花3万购买应援品发给刀郎粉丝

高轩评娱 2025-03-30 03:26:45

杭州53岁退休教师陈女士,为支持刀郎《山歌寥哉》专辑,花费3万元定制500套“罗刹海市”檀木书签套装,通过粉丝群免费派发。该应援品宣称“嵌有刀郎手写体歌词”“非遗漆雕工艺”,后被曝光实为机器雕刻的合成木料,单件成本不足15元。事件折射出银发追星族正成为文娱消费市场新靶点,2024年中国中老年粉丝应援市场规模预估突破80亿元。

------

应援产业链的“精准收割”逻辑

1. 情感定制话术:

商家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文化赋能式应援”概念,将普通工艺品包装为“音乐精神实体化”载体。如“罗刹海市书签”被解释为“以刀郎歌词斩断世间虚伪”,精准击中该群体寻求精神共鸣的需求。

2. 虚拟价值溢价:

成本28元的镀铜“花妖主题吊坠”,打上“每售1件捐赠非遗保护”标签后售价368元,实际仅0.5元/件用于公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45岁以上人群为“公益捆绑消费”主要受众,溢价接受度超青年群体3倍。

3. 圈层社交绑架:

应援群实行“贡献值排名”,购买498元“刀郎诗词折扇”可获“铁杆歌迷”电子勋章,刺激中老年用户为维持社群地位重复消费。江苏李阿姨为冲榜借款2万元购周边,直言“怕被年轻人说落伍”。

------

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 著作权擦边球:商家利用《著作权法》第24条“个人学习、研究”条款,声称歌词印制属“粉丝交流”,实则大规模商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4年已受理12起类似案件。

• 老年消费保护缺位:我国《电子商务法》未明确“文化应援品”属性,62%相关交易被归类为“自愿赠与”,买家难以维权。

• 情感营销伦理争议: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调查显示,72%中老年购买者认为“支持偶像就是守护传统文化”,却不知其消费正滋养盗版产业链。

------

从“为爱发电”到“文化祛魅”

这场闹剧撕开了文娱消费市场的残酷现实:

• 代际认知鸿沟:年轻粉丝主导的“数据打榜”在中老年群体演变为“实体应援竞赛”,拼财力取代拼创意,某电商平台“刀郎周边”商品描述中“爸妈礼物”成高频词。

• 非遗保护异化:苏州缂丝传承人痛心疾首:“本该进博物馆的工艺,被做成印着‘又鸟’歌词的廉价丝巾。”

• 平台算法共谋:抖音“银发族追星”专题流量倾斜,推送“70后阿姨为刀郎学打榜”等话题,激发模仿效应。

------

结语

当《罗刹海市》的魔性旋律撞上资本精心设计的“情怀收割机”,中老年群体对精神寄托的渴求,反而成了黑产镰刀下最鲜嫩的韭菜。或许比规范市场更迫切的,是重建代际对话通道——让父母辈明白,真正的文化共鸣,从不需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0 阅读:1

高轩评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