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个倒下的暴利行业出现了,预计将倒闭10万家门店

来科点谱 2025-04-15 16:33:00

药店,曾经的“印钞机”,如今却面临倒闭潮!

2025年,预计将有10万家药店关门大吉,平均每天274家,这个曾经遍地开花,比便利店还多的行业,为何沦落至此?

疯狂扩张、恶性竞争、医保收紧、线上冲击……

药店行业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吗?药店老板们又该如何自救?

药店倒闭潮:从印钞机到烫手山芋

几年前,药店突然变成了“财富密码”。

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小镇乡村,药店铺天盖地开起来,有时候一条街能看到三五家,竞争都不避讳,就连便利店都被比了下去。

那时候大家普遍的印象是:开药店稳赚不赔,赚钱简直像捡钱一样。

不少人不惜砸锅卖铁、动用全部积蓄,甚至贷款都要挤进这个“香饽饽”行业。

当时药品利润高,消费者也习惯线下买药,加上不少医保结算都依赖药店渠道,门店每天人流如织,营业额看得人眼热心跳。

转眼不过几年,这场繁荣就戛然而止。

现在,药店关门潮一波接一波,街边原本灯火通明的连锁药房也挂出了“转让”或“清仓”的字样,萧条景象触目惊心。

根据最新统计,到2025年,预计全国将有10万家药店关停,平均每天都有274家药店走向关张。

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药店从昔日的暴利行业,变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要说这变局,还得从2015年说起。

那之前,药店市场还算理性,供需相对平衡,竞争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只要开一家位置不差的药房,基本就等于拿到了一台“自动取款机”。

可自2015年起,药店数量像吹了气的气球,快速膨胀。

短短八年里,全国药店数量从44万家猛增至66万家,净增22万家!

尤其是2019年疫情爆发后,口罩、消毒液、抗疫药品成了热销品,更加刺激了药店投资热潮。

大量资金和资源一股脑地涌入,一些原本籍籍无名的小连锁一夜之间扩张成了全国品牌。

看似风光,实则埋下了行业严重内卷的隐患。

好景终究不长,疫情一退潮,原本被压抑的市场热情迅速冷却,消费者回归理性,靠疫情红利“吹”起来的药品销售热度迅速降温。

那些在疫情期间靠卖口罩、体温计、连花清瘟迅速扩张的药店,突然发现日常的顾客流量大不如前。

而此前盲目扩张留下的门店数量,却像沉重的包袱压在头上。

一条街动不动就是三五家药店“打群架”,有些商场里甚至能看到两个甚至三个一模一样的连锁品牌,内卷得令人窒息。

消费者手里有选择了,自然也就“看缘分”消费。

谁家离得近、服务员态度好、刚好有医保结算,那就去哪家,根本谈不上忠诚度。

药店为了抢客,只有硬着头皮卷价格,不断打折促销。

一场场“低价拉锯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利润自然被压得越来越薄。

以前动辄三四倍的毛利,如今能保住个一倍都算万幸。

本来就不高的议价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许多药店连房租和人工都快撑不住,生意越做越吃力,活生生从香饽饽变成了苦差事。

巨头倒下,小店挣扎

就连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龙头,也开始扛不住了。

比如国药控股,这家曾被视为“国家队”的上市药企巨头,近几个月的动作让人惊讶。

不到两个月时间,竟连甩五家子公司,仿佛在割肉止血,跟当年大举并购、攻城略地的雄心相比,判若两人。

其中,山东成大方圆医药连锁、国药控股国致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安徽国大药房等知名子公司相继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令人唏嘘不已。

即便进行了如此规模的“瘦身”,国药控股的财务报表依旧不乐观,药品零售业务的净利润几乎腰斩,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再看国际巨头,沃博联这个全球最大的连锁药店运营商,曾以高姿态杀入中国市场。

2017年通过旗下香港子公司豪掷资金收购国大药房40%的股权,一度意气风发。

可如今却被私募股权公司以区区100亿美元私有化,和当年的高调扩张相比,如今只能低头认栽,落差之大让人不得不感叹商业风云的变幻莫测。

而其他国内的连锁药企,如老百姓、益丰、大参林、一心堂,也都接连传出关闭门店的消息。

关的都是那些“吃不饱”的小门店,日均销售额连5000元都达不到,连房租都可能撑不起。

市场饱和、价格战胶着、消费需求提前透支,这些无情的现实正像一张收紧的大网,正一点点把整个药店行业逼到退无可退的悬崖边。

药店“躺着赚钱”的时代,早就成为过去式。

以前动辄几十倍的利润,几块钱的感冒药、止咳药,贴上药店的标签后能卖到几十块,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候网络不发达,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既不懂成分,也不知道比价,只能听药店营业员推荐,乖乖掏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移动支付、线上比价平台、医药点评社区越来越普及,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顾客一进店就打开手机查成分、看价格、比评价,那些靠话术推销高价药的套路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反而容易引起反感和流失。

药店为了拉人气,只能搞一些“满100元送鸡蛋”、“买药抽奖送米面”的促销活动,门口的喇叭天天响个不停,吵得人心烦意乱。

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利润被压得所剩无几。

与此同时,运营成本也在飞涨。

租金越来越贵,一个地段稍好的门面动辄上万;执业药师的工资年年涨,人工成本高企;店面装修、药品进货、冷链储存一样也不能马虎。

而如果是加盟品牌药店,还得另掏一笔高额加盟费。

粗略算下来,开一家药店至少得准备50万到200万的启动资金,一二线城市成本更是直线上升。

虽然医药零售有季节性波峰,比如流感高发期、生育季等利润尚可,但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下,想快速回本、稳定盈利,简直比登山还难,能活下来的,都是硬茬。

内忧外患:医保收紧,线上冲击

除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药店带来了沉重打击,让这个行业的日子愈发难熬。

其中,医保政策的收紧无疑是一记重拳。

过去,药店能够依靠医保报销吸引大量顾客,顾客只要刷医保卡,很多药品就能部分甚至全额报销,对药店来说,这是一条稳定又高效的收入来源,也成了他们吸金的利器。

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医保基金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躺赚”模式被逐步遏制。

尤其是针对药店骗保问题,国家医保局出手越来越重。

2024年,一波针对药店的专项整治席卷全国,多地曝出药店通过假处方、超量开药、虚构交易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黑手伸向医保池子。

这类事件一旦被查实,后果极为严重,不仅面临巨额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更重要的是直接失去医保定点资格。

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医保结算是居民购药的刚需,一旦药店失去医保刷卡服务,大量顾客就会流向其他具备资格的药房。

顾客流失、收入锐减,不少药店根本撑不过几个月,只能黯然关门。

对那些本就资金紧张、靠医保周转的小药房来说,医保政策的变化无异于生死考验。

其次,线上药店的崛起,几乎是给传统药店捅了个大窟窿。

随着电商平台技术成熟、监管政策逐步到位,在线买药不仅合法合规,而且越来越方便。

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本就习惯网购,如今连感冒药、退烧药、维生素等常用药也都直接在网上下单,省时又省力。

线上药店没有高昂的租金成本,人工也少,运营效率高,自然能把药品价格压得更低。

以美团、京东健康为例,平台上感冒药普遍比实体店便宜20%到30%,甚至有些打五折还包邮,还能一小时送达,体验简直拉满。这种便利性和价格优势,让消费者一旦用上就很难再回头。

传统药店也想跟上,纷纷试水线上,但面对电商平台高额的抽成和运营压力,利润被一再压缩,甚至出现“线上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局面。

曾经线下店里稳稳的赚钱模式,如今被彻底打破。

转型求生

现在的传统药店,早就不能靠“卖药”吃饭了。

时代变了,顾客的需求也升级了。

光有药不够,更要有服务、有体验、有温度。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药店开始主动转型,探索多元化的经营路径,谋求新生。

比如,益丰药房就不再满足于传统零售,而是砸下重金布局“智慧药房”,打造24小时无人值守的药品售卖终端,并配套远程问诊服务。

顾客只要刷身份证或医保卡,就能买到处方药,还能连线医生获取专业建议,实现“买药+问诊”一站式体验。

一些药店则瞄准了老龄化趋势,开设专门的慢性病管理专区,聘请专业药师提供定制化用药指导,搭配血压计、血糖仪等智能设备出售。

不仅满足了中老年群体的长期健康管理需求,也有效提升了客户粘性和复购率。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药店转型突围的一条现实路径。

很多业内人士建议,不妨借鉴日本药妆店的成熟经验,丰富商品种类,把药店从“只卖药”的单一模式,升级为“健康+生活”的综合门店。

除了常规药品和保健品,还可以引进家庭护理、母婴产品、宠物用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洗护用品等日用消费品,不仅拉长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还能显著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

实际上,药店完全有潜力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便利中心”。

药品销售依旧是核心,但通过场景化、多元化的布局,可以有效吸引更多客群。

行业确实处在调整期,但并非死路,只要顺势而为、敢于突破,那些勇于改革、服务到位、拥抱变化的药店,终将在风口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参考信源

多彩贵州网2024-10-15《伪造上万张处方欺诈骗保!哈尔滨4家涉事药店13人被刑拘》

财联社2025-02-28《狂飙”后的洗牌!近4万家药店关门,还有20%将被淘汰?上市公司纷纷探索行业新模式|传真》

华夏时报2025-02-20《从扩张到收缩!“万店巨头”折翼,国药一致旗下国大药房启动大规模破产清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