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类繁多的现代飞行器中,水上飞机似乎是一个略显过时的概念,特别是大型水上飞机,全球还在开发改进的型号都寥寥无几,AG600“鲲龙”就是其中之一。
4月20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宣布,AG600“鲲龙”获得中国民航局(CAAC)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这款全球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顺利“毕业”。
以航空领域的成就来说,AG600的型号合格审定历时12年3个月,取证阶段完成试验8696项,累计飞行2167架次,批准符合性报告7048份,可见这款大飞机的开发过程有多么艰难。至于用途,虽然目前观点集中在救灾、消防和运输等方面,但从根本来看,AG600真正可以发挥巨大潜力的地方,应该是第一岛链外的太平洋,是解放军为应对大规模海战的远海搜救和医疗转运而准备。
AG600采用单船身、悬臂上单翼气动布局,整体尺寸与波音737客机相当,最大起飞重量60吨,4台国产涡桨-6可以提供最大平飞速度500公里/小时,以及最高4500公里的航程,滞空时间长达12小时。
作为一款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设计上最先面临的,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作为运输类飞机,机舱自然越宽大越好,但为了适应水上起降又要求机舱尽量呈修长流线型,最终中航工业确定了舭弯船体+抑波槽设计,可以在2米高的浪涌中稳定起降,并在机身下方设置了7个水密舱,可以在两个相邻舱室破损后依然保持漂浮。
执行灭火任务时,可在20秒内汲水12吨,以30到50米高度单次覆盖4000平方米火场,如果出动多架协同作业,一次可对上万亩级火场形成压制。
在远海救援情况下,基本可以保证从三亚到曾母暗沙打个来回,一次最多可转运50名伤病员,机舱中还配备医疗救护设备和简易手术室,尽可能提高伤病员的生存率。
除此之外,这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任务延展性极佳,海洋监测、海洋科考、资源勘探、岛礁补给和海上执法等任务都少不了。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持续推进之时,对于海上航线安全和救援的需求大幅增加,AG600这类两栖飞机虽然运载能力依然有限,但更快的反应能力弥补了这个缺点,可以比传统的救援船以更快速度抵达,送去支援或快速撤离,必要时也能安装部分自卫武器,反制海盗或非对称威胁。
不过最重要的,应该还是AG600的军事应用前景。印度《欧亚时报》认为,这款对作业环境要求很低的两栖飞机可以向南海偏远岛屿或前哨站运送人员补给,不但降本增效,还降低了对解放军海军补给网络的依赖,部署在海南的话,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抵达南海任何地点,大幅提高对南海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实际上,AG600应用于运输、巡逻、反潜等任务都在意料之中,真正应该说道的,是过去一个很少被提及但重要性更甚于一般军事支援行动的领域:远海搜救。
过去解放军海军基本只在近海或近岸执行作战行动,即使有战损导致人员落水,其他舰艇也可以提供及时救援;而在护航或其他远海演训情况下,即使有意外人员落水,舰载直升机和小型快艇也可以保证救援行动。
然而在未来有可能与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甚至更远的海域发生正面决战,这种比较简单的救援方式就很难行得通了,一来是规模,二来是速度。
这两个原因都不难理解,一艘军舰上成百上千名水兵,一旦军舰被击沉,会瞬间有大量人员落水急需救援,直升机和小型快艇的航程和运力都非常有限,而且要依托舰队才能展开行动。那么此时有能力实施大规模营救行动的两栖飞机,就显得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速度也是关键,大规模海战情况下可能到处都是敌方军舰、舰载机或无人机,固定翼飞机的速度优势在此时就显现出来,无论进场救援还是事后撤退,数百公里的时速都能保证及时脱离危险区。
美国海军在二战时也是这么做的,著名的PBY“卡特琳娜”两栖飞机堪称营救落水飞行员和水兵的神器。据不完全统计,“卡特琳娜”在二战期间执行了超过3000次海上救援任务,仅飞行员就营救了超过1200名,救援成功率高达75%。毫无疑问,高效的救援行动既保证了大量技术兵种生存率,更重要的是鼓舞了高昂的士气,让士兵们知道即使在大海深处被击沉击落,军队不会放弃他们,祖国不会放弃他们。
在美国越发咄咄逼人,试图以武力迫使中国屈从美国的秩序之时,中美在太平洋爆发战争的危险正在上升,那么此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也就不足为奇,AG600的征途只不过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