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雨润物,万物萌新。除了扫墓踏青,中国人的餐桌上也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先人的追思。这些带着草木清香的传统美食,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

青团:一抹春色裹相思
江南的青团,是清明节最标志性的美食。嫩绿的艾草汁揉入糯米粉,包裹豆沙或咸蛋黄肉松,蒸制后透出碧玉般的光泽。古人用它祭祀祖先,如今则成了春日限定的舌尖记忆。咬一口,软糯清甜中带着艾草的芬芳,仿佛将整个春天吃进了嘴里。

艾粄:客家人的健康密码
在客家地区,艾草与糯米的结合被称作艾粄。采摘鲜嫩的艾草,焯水后与糯米粉揉成面团,包入花生、芝麻等馅料,垫上蕉叶蒸制。清香扑鼻的艾粄不仅口感软糯,更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美好寓意,是传统与养生的完美融合。

馓子:千年寒食的酥脆记忆
源自寒食节的馓子,金黄酥脆,形如细柳。北方以麦面炸制,粗犷豪迈;南方则用米面塑形,精巧雅致。无论是干吃还是泡入豆浆,都能品出古人禁火时的智慧。如今,这道油炸美食依然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配角。

螺蛳:春日河鲜赛肥鹅
“清明螺,抵只鹅。”蛰伏一冬的螺蛳在此时肉质肥美,螺肉紧实无沙,佐以葱姜爆炒,香辣入味,成为江南人家餐桌上的时令美味。嗦一口螺肉,鲜美的汤汁在舌尖迸发,仿佛尝到了春水的灵动。

枣糕:怀念介子推的甜香
北方的枣糕,又称“子推饼”,以酵面夹枣蒸制而成。松软的面饼中点缀着香甜的红枣,寓意生活甜蜜。旧时人们还会将其制成飞燕形状,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楣,以此纪念介子推的高洁品格。
清明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延续。从艾草的清香到螺蛳的鲜美,每一口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感恩与对先人的追思。你家乡的清明餐桌上,还有哪些特别的味道?不妨在评论区分享这份春日的记忆。
原创:胖瘦食安圈
2025年:第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