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军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研发155mm舰炮。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导弹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舰炮的价值似乎正在被重新评估。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口径舰炮一直是海上作战的核心力量。406毫米、460毫米等巨型舰炮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远射程,在战场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导弹技术的崛起,舰炮逐渐退居二线,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成为了现代海战的主角。
冷战时期,美国曾试图通过研发155mm先进舰炮系统(AGS)来重新定义舰炮的角色,计划将其装备在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然而,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单发炮弹的价格使得这一项目最终夭折。德国也曾尝试将陆军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改装为舰炮,但由于技术复杂性和适装性问题,同样未能大规模部署。
与美德的探索不同,中国在155mm舰炮的研发上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技术路线。从曝光的照片来看,这款舰炮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不仅实现了轻量化,还兼顾了隐身外形,符合现代舰艇对雷达反射截面的严格要求。该舰炮作为弹道炮,其整体重量约21.8吨,主要用于研究炮弹在飞行中的姿态、轨迹以及空气阻力等关键数据,为后续研制精确制导炮弹奠定基础。
在现代登陆作战中,舰炮支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炮弹相比导弹在成本上更为低廉,库存量大,能够提供持续且密集的火力覆盖。以155mm舰炮为例,尽管其最大射程可能仅在几十至一百公里左右,但其反应速度快、发射频率高,能够在登陆部队靠近敌岸前迅速对敌方火力点、掩体和轻型装甲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从而为登陆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快速支援与强打击登陆舰艇由于自身防护和机动性的限制,无法长时间靠近敌方海岸线。一旦进入敌方火力范围,如何在短时间内给予有力的火力支援成为关键。相比之下,舰炮系统能快速部署、反复打击,并且在使用精确制导炮弹后,其命中精度可与导弹媲美。这种“快支援、强打击”的特点,对于在台海、南海等热点区域进行局部登陆作战尤为重要。
效费比与实战需求美国之所以放弃155mm舰炮,主要在于其高昂的研发和弹药造价,而中国则从实际作战需求出发,注重火炮支援的“效费比”。在实际战场上,敌方防御工事、火力点以及零星部队可能会分布在100公里以内的区域,若能利用舰炮进行火力压制,既能保障登陆部队的安全,又能最大限度降低作战成本。尤其是在复杂的岛链环境和局部冲突中,快速、高效的炮兵支援显得尤为关键。
技术突破与未来展望国产155mm舰炮的研发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舰炮系统领域的追赶与超越,也得益于中国在炮弹技术、制导系统和数据集成网络方面的持续创新。当前,中国在增程制导炮弹、底排增程炮弹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新型炮弹可使155mm舰炮的射程和打击精度大幅提升。此外,模块化与隐身设计的结合,也为未来舰炮系统在新型战舰上的适配提供了可能,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海军对陆支援作战的灵活性和打击效能。
总的来说,虽然在现代战争中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对于登陆作战而言,快速、且火力持续的舰炮支援依然至关重要。国产155mm舰炮的亮相,既是对美国AGS项目失败经验的吸取,也反映了中国在综合作战支援体系建设上的全新思考。比起单一追求远射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提供高强度的火力支援,才是保障登陆作战成功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精确制导弹药的不断完善,这款舰炮将成为中国海军登陆战中的好帮手,为实现海上制胜和登陆作战提供坚实的火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