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唱传闻害惨王俊凯!黑粉万字道歉信曝光;每个网民都该看的警示

托托评娱 2025-04-15 13:02:49

"对不起,王俊凯。"

4月12日,《新安晚报》二版右下角的豆腐块公告,

让持续两年的网络谣言终于画上句点。

当快递员老祁把当日报纸送到合肥某小区时,

他绝不会想到,这份报纸上承载着一个顶流明星的清白救赎。

这一切要从前两年的某天说起。

彼时在某建筑工地做钢筋工的祁某某,偶然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王俊凯的舞台表演。

看着评论区粉丝们"天籁之音""唱跳全能"的夸赞,

他鬼使神差地打下"假唱还装什么实力派",没想到这条评论竟收获上千点赞。

尝到流量甜头的祁某某开始变本加厉,

用工地午休时间在二十多个八卦群里编造

"亲眼看见王俊凯深夜带女友去医院""和某女制片有不正当交易"等离奇故事。

"每次看到群里疯狂转发我的消息,就像在工地搬砖突然捡到金块。"

祁某某事后向律师坦白时,还在为当初的疯狂举动感到不可思议。

他注册了六个小号,像蜘蛛结网般在微博、贴吧、豆瓣小组编织谣言帝国,

最火的一条爆料帖阅读量突破800万。

但谎言终究见不得光。2023年1月,正在工棚里就着咸菜啃馒头的祁某某,收到了法院传票。

王俊凯工作室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定了237条侵权内容,精准追溯到每个账号的IP地址。

庭审现场,当律师展示出祁某某收款记录:

他竟通过造谣账号接了三单微商广告赚得5800元时,这个四十岁的汉子当场瘫坐在被告席上。

"我根本没见过王俊凯,那些细节都是看电视剧瞎编的。"

祁某某在调解室里痛哭流涕。他永远记得2024年清明节后的那个清晨,在合肥包河区法院执行局,

法官指着《民法典》第1024条告诉他:"公开道歉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这场历时弥久的维权,暴露了造谣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娱乐法律师张明算过一笔账:要消除一条百万阅读量谣言的影响,至少需要投入12万元进行证据保全、5万元公证费、3个月诉讼周期。

而造谣者只需在路边摊吃碗面的功夫,就能用九宫格输入法毁掉他人多年努力。

在重庆某影视基地,刚结束夜戏的王俊凯看到道歉声明时,只是轻轻把报纸叠好。

"被传恋情那阵,我妈每天要接三十多个记者电话。"

这个青年演员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

"但最让我难受的,是那些相信过我的粉丝眼里的怀疑。"

这场风波给娱乐圈敲响警钟。

数据显示,2023年明星名誉权案件同比增长47%,其中七成原告选择"登报道歉+经济赔偿"的组合维权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翔指出:"当造谣成本低于维权成本,就会形成破窗效应。

祁某某案的特殊性在于,它让每个普通人都看到法律的牙齿。"

在合肥某印刷厂,我们见到了正在打包报纸的祁某某。

这个曾经的网络键盘侠,现在每天经手上万份《新安晚报》:

"每次看到自己那则道歉声明,就像被烙铁烫了眼睛。现在刷到不确定的消息,我会先查证再转发。"

王俊凯的遭遇绝非个例。

从某女星被造谣"偷税3亿"到老戏骨被传"病危",

谣言如同网络空间的毒蘑菇,总在阴暗处疯长。

但祁某某的道歉启示我们: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真相的守门人。

正如那则占据报纸角落的道歉声明,虽不起眼,却为整个网络空间树立起一块醒目的警示牌——实事求是不仅是为人之本,更是每个网民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

0 阅读:4

托托评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