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金融时报》指出特朗普贸易战三大致命缺陷,决定了必败的结局。当欧盟紧急转向中国,美国亲手推动的"脱钩"剧本,为何最终演变成自己的孤立困局?
【英媒预测特朗普贸易战注定失败】
特朗普执意挑起中美贸易战,英国媒体《金融时报》以犀利的目光,审视了这一局势,认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方向,在3个方面暴露了其致命缺陷,就基本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第1点,特朗普挑起贸易战的其中一个核心动机,是展示他的政治权力。对于他而言,关税不仅是打击中国的重要武器,更是其自我功勋的一种象征。然而,这把武器似乎对美国自身的伤害更大。
即便从经济指标来看,美国遭受的冲击显然不亚于中国。而且,各国意识到特朗普所宣扬的经济理由只不过是障眼法,他们拒绝追随美国展开对中国的制裁行动。这让特朗普的单方面行动难以形成合力。
【特朗普的强硬姿态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表演】
第2点,便是特朗普失去谈判筹码的问题。随着中美之间的债券市场波动,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影响力也走下坡路。特朗普企图通过“对等关税”来强迫其他国家让步,但美国国债被抛售的事实,使他在这一策略上不得不退缩。
这表明市场的反应,才是决定贸易政策能否奏效的最终力量,而这股力量并不在特朗普的掌控之中。由此可见,特朗普的举措更多像是一场虚有其表的表演,他所获得的,不过是一些形式上的协议罢了。
第3点,中国的韧性不可小觑。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经验,使中国做好迎接复杂国际形势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方已经习惯在外部强大压力下,维持自身稳定。中国通过推动国内消费增长,自行弥补出口损失。
【中国拥有与美国奉陪到底的底气】
而且,令人担心的人民币贬值问题,也可以通过刺激内需、吸引资本流入的方式来缓解。这意味着,中国有着丰富的手段,来抵消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与之相对的是,美国工业对中国进口的依赖性却日益增加,加上高关税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美国面临的不仅是经济的外部冲击,还可能陷入滞胀的泥淖。
可以说,特朗普的策略,不仅损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也正逐渐削弱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地位。甚至连多年的盟友欧盟,都感受到来自美国的不安气息。
与此同时,欧盟已经不再静观其变,而是迅速开启了与中国的谈判,打算取消先前对中国电动汽车,设置的17%至35.3%的惩罚性关税,转而放开“最低售价限制”。这一转变显示出,欧盟愿意以更积极姿态,参与到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避免在美国威胁下成为受害者。
【欧盟计划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对于中欧而言将是双赢之举。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潜力,将不再成为欧洲政府财政收入的工具,而会转化为中国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反过来,欧盟也能利用这种合作,增添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曾几何时,欧盟追随美国的脚步,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设限,虽然中国方面已提出过合理的替代方案,但欧盟执意要一条路走到黑。
而今,欧盟正在重新审视自己同美国的关系。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美国的态度飘忽不定,让欧洲各国心生寒意。再随着特朗普不断威胁对欧洲商品加征关税,欧盟意识到,盲目跟随美国不再是明智之举。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作为欧盟27国的代表发声:他们将进一步向亚洲靠拢。这番话无异于宣示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方向,清楚地告诉世人,欧盟正在努力走出美国的阴霾,转而拥抱更加具有潜力的市场。
【冯德莱恩称欧盟将转向亚洲】
回顾三年前,美国带领西方对俄罗斯施压,令其无奈之下“向东看”。现今看来,俄罗斯的选择虽迫于无奈,却也让其经济、贸易在多重压力下,走出了一条坚实的道路。欧盟为何不效仿俄罗斯呢?
在这样一种新局势下,中国最新公布的进出口月度报告中,罕见地将欧盟置于首位,并且没有提及美国,这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已做好与美国“脱钩”的准备,转而加强与欧盟的联系。
这里就浮现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原本想要打击中国的特朗普,反倒成了中欧合作的推手。
这种变化除了为中国电动汽车打开欧洲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增强了欧盟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底气。潜移默化间,美国自身的政策,反过来促成了这种双赢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