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田间管理要点:病虫害防治与丰收的保障**
在我国广袤的田野上,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承载着众多农民的希望与收获的梦想。对于中老年的朋友们来说,大豆种植或许是一辈子的经验积累,也是一份对土地的深情寄托。要想让大豆获得丰收,并非易事,田间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提出问题
曾经有一位老农,他在自己的几亩薄田里种了大半辈子大豆。以往,他总是凭借着经验来种植,可近年来,他发现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那些瘦小、瘪粒的大豆荚,他的脸上满是忧愁。像这位老农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间,部分地区大豆平均亩产呈下降趋势,有的地方甚至下降了近20%。这其中,病虫害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病虫害的种类来看,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据调查,在一些大豆产区,食心虫的虫食率可达10% - 30%。这意味着大量的大豆被害虫蛀食,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大豆蚜虫,它繁殖速度快,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短短几天就能繁殖一代。一旦爆发,整株大豆都会被蚜虫侵害,叶片卷曲、发黄,植株生长受阻。
除了虫害,大豆病害也不容小觑。例如大豆根腐病,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容易发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低洼易涝的地块,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患病的大豆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植株矮小,结荚少,甚至整株死亡。大豆霜霉病也是常见病害之一,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容易发病。发病后的大豆叶片会出现不规则的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二、分析问题
1. 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这使得大豆根系的生长环境变差,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单一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以前农田周围可能会有各种杂草、昆虫和其他植物,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制约关系。但现在,大片的大豆田周围缺乏这种自然的生物防控体系,一旦有害虫入侵,就很容易大规模爆发。
2. 品种抗性问题
在过去,一些传统的大豆品种对当地的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随着病虫害的不断进化,一些老品种的抗性逐渐减弱。而新的高产大豆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抗性不匹配的情况。比如,某些新品种虽然产量高,但对当地常见的大豆食心虫或根腐病缺乏足够的抵抗力。这就导致了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容易发生。
3. 农民管理意识淡薄
很多中老年农民朋友,虽然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在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农民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了解,往往等到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后才开始采取措施。大豆蚜虫在初期可能只是少量存在于个别植株上,如果此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防治,就可以避免蚜虫的大规模扩散。但很多农民直到发现整株大豆都被蚜虫侵害才开始打药,这时候防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解决问题
1. 农业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
轮作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大豆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据实验数据显示,连续种植大豆的地块,根腐病的发病率比轮作地块高出30%左右。通过轮作,能够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同时也能打破病虫害的生活周期。
(2)深耕整地
深耕整地可以掩埋害虫的卵和病菌的孢子。一般来说,深耕深度在20 - 30厘米为宜。这样可以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卵翻到地表,使其暴露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如低温、干燥等,从而降低害虫的孵化率。深耕还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
(3)选用抗病虫品种
在选择大豆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具有抗病虫能力的新品种。某些品种对大豆食心虫具有较好的抗性,其外壳坚硬,害虫难以蛀入。在选择品种时,可以向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咨询,他们会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品种。
2. 生物防治措施
(1)天敌昆虫的利用
在大豆田中,有许多害虫的天敌昆虫。比如,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一只瓢虫一天可以捕食几十只蚜虫。我们可以通过保护瓢虫等天敌昆虫的栖息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来促进天敌昆虫的繁殖。据统计,在瓢虫种群数量较多的大豆田中,蚜虫的危害程度明显低于瓢虫数量少的田块。
(2)生物农药的使用
生物农药相对化学农药来说,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苏云金杆菌(Bt)制剂可以有效防治大豆食心虫。它通过产生毒素,使害虫的肠道麻痹,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在使用生物农药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注意使用的剂量和时间。
3. 化学防治措施
(1)科学用药
当病虫害达到一定的防治指标时,就需要使用化学农药。但是,要做到科学用药。要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有不同的特效农药。防治大豆蚜虫可以使用吡虫啉等药剂。要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过量用药不僅会增加成本,还会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污染。一般来说,上午9点到下午4点是害虫活动的高峰期,这个时候施药效果较好。
(2)交替用药
为了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要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在防治大豆食心虫时,可以第一年使用阿维菌素,第二年使用氯氰菊酯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4. 加强监测与预警
(1)建立监测体系
各级农业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大豆病虫害监测体系。在田间设置监测点,定期对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每个乡镇可以设置几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负责一定面积的大豆田。监测人员要定期到田间观察大豆的生长状况,记录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等信息。
(2)及时预警发布
一旦发现病虫害有爆发的趋势,要及时向农民发布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村广播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到病虫害的情况,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大豆田间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加强监测与预警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大豆的丰收。就像那位老农,如果他能够在种植过程中采用这些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相信他的大豆田又会重新焕发生机,迎来丰收的喜悦。每一位中老年朋友,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再结合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一定能够让大豆在田野里茁壮成长,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