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不少,他们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自然是特别有领袖气质,是人群中的社牛症患者,所到之处到处都是粉丝和小弟。起义军还是要上战场的,除了社交能力超强,历代农民军领袖还要有一些必备的战场素质,他们最重要的战场素质并不是能一个打10个,而是带着队伍满世界乱跑。
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农民军领袖陈胜就很能跑,他种过地不假,但在起义时已经是秦军的50人的屯长,是军事素质很过硬的低级军官。陈胜起义后,本人带着起义军主力义 军主力从蕲县出发 ,沿着淮河继续向西北进军,进入了秦末著名兵源产地砀郡(该地也是刘邦集团的发家重地,给刘邦提供了6000多士兵);进入砀郡以后,又带兵攻占了酇(今河南永城西),然后一个东南方向急转弯,攻占谯县(今安徽亳县),又西向进入陈郡,攻占苦县(今河南鹿邑)、柘县(今河南柘城西北),最后南下向陈郡郡治陈县进攻。
陈胜的行军路线非常复杂,完美绕过了秦军的防御点,一路攻城掠地 ,在很短时间内就让兵力达到了“兵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卒数万人”。在随后的战争中,陈胜的部队更是绕过了秦军防守的重点,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杀到了咸阳附近。这种开地图领军的能力才是陈胜等人最被人忽视的能力。
陈胜是基层军官出身,刘邦也是经常跑到咸阳出差的亭长,英布在骊山当役徒、和秦朝各地的游侠大哥都熟,这袭人熟悉沿途的路线,还能带领大军做出最优化的选择,他们都成了秦末的风云人物。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农民军主力是农民,但领袖人物往往都有走南闯北的经历。唐朝末年的黄巢是走南闯北的盐贩子,捻军的首领们也都有贩卖私盐的经历;李自成原先当过驿站的驿卒,后来还在明军中当过小队长;张献忠也是小贩、明军士兵都干过。强中自有强中手,他们的武力不一定是最强的,但阅历都很丰富,带着上万弟兄进行跨省作战都是小菜一碟。
这些农民军领袖还有惊人的快速作战能力,张献忠的骑兵有一昼夜奇袭300里的作战能力,李自成也经常让明军士兵在自己背后吃灰。到了清末末年,最能行军的太平军也把清军打得怀疑人生。太平军步兵醴陵之战中在9月7日寅时起程,“分由小路”进军,先锋曾水源在9月8日子时就拿下了醴陵县城,连续强行军近20个小时,行军距离超过了170里。这个步兵行军速度也是近代战争史上罕见的高速,只有我军崛起后才被打破。有了这种速度,太平军纵横大江南北,一度打到了天津附近。
在太平军首领中,杨秀清是最强者。杨秀清制定了详细的侦察、行军方案,“相去约计有多少路程,必须访问明白,即在军中选择熟谙路径之人多名,知得由此去多少路到一市镇,又有多少路到一村乡,用纸写得清清楚楚,使之了如指掌,依样书写多张,如明早五更起身,今晚即将路程单交与各军总制”,渡河时还专门强调“恐船只由渡处逃走,务必先发兵士由某处两头拦绝,方得船只以渡军兵。”
杨秀清在急行军时注意侦察和后勤,在他主政期间太平军没有因为路况不熟、后勤供应吃亏。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出走。翼王打仗很强,也有急行军能力,但但在行军细节上,他远远比不上杨秀清。在石达开行军途中,军队伙食从每天两顿大米青菜粥变成了一天一顿,最后还因为船只问题被清军剿灭在大渡河上。
领袖就是领路人,对于农民军来说能带着他们经常万水千山跋涉的才是强者,个人武力甚至战术能力反而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