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冠军更迭史:从英国到中国,为何如今航运巨头只认准中国船?

老烟斗评过去 2025-03-13 11:36:5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今年2月份下旬,国内的造船厂激动坏了,拿到了上百亿的订单,这位不差钱的金主,正是国际上的航运巨头“马士基”。追加40艘的订单,只认准中国的造船厂,而且早从2024年起,两国就已经签下了50艘的合同,足以看出马士基对中国的青睐。

但是,问题来了,亚洲不止中国会造船,早些年韩国可是佼佼者,一度成为全球的顶点。为什么,现在反而不“香”了?韩国是如何没落的?中国又是怎样在这一市场中站稳脚跟,成为航运巨头心中首选的商家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聊一聊,造船冠军的更迭史。

工业帝国的坠落

造船,属于工业。提到工业,这位是绕不开的——大英。

别看现在变成了小英,当初可是工业起家的。早在黄金时代,沃尔特爵士靠着航海,给伊丽莎白女王带去了风靡大英的“土豆”,就让英国人十分注重航行了。所以,工业腾飞之后,大英对造船的执着,已经变成了“魔怔”的状态。

蒸汽船时代,大英靠着发明蒸汽机和涡轮机,让该国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其海上霸主的地位,持续了长达300年。

一战结束后,大英的国力严重亏损,许多年轻人都成了海格将军扫入垃圾堆的棋子,但即便如此,造船业依然很发达,全球75%的造船,都绕不开大英。

而在这之后不久,大英的造船逐渐走下坡路了,阿美开始崛起,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影响。尽管在二战中续了一波命,加紧建造战船,还能维持全球一半的份额,可这却是最后的辉煌了。

1957年,航运危机爆发了,对于造船业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而且,大英在二战后的实力,下降的非常厉害,市场被阿美控制,欧洲整个一群小绵羊,大英的造船能力,也在此刻不断衰败,曾经的工业帝国,再也无法抵抗坠落的命运。

更别提,大英在后来把工业化全丢了,别说造船了,造个船桨都费劲。而被分食出去的工业化,转移到了日本,这个我们后面再谈。

可是,看着日本掌握了自己当初的市场,大英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资本老爷的蛋糕,岂能被一群矬子端走?自己连盘子都舔不到?

所以,大英还想重铸昔日荣光,救一救费拉不堪的工业,把造船业“复活”。正常来说,这份雄心壮志值得鼓励,不像现在只会四处推卸责任,但石油危机,断绝了大英最后的一丁点念想,强撑着只剩个空壳子的造船工厂,纷纷在经济的崩塌下宣布破产,英国造船业成为一段历史。

最高的时候,占据全球75%份额,破产了之后,勉强维持到1%以内。细细回味大英的造船业没落,其实还真不能说自作自受,除了全面去工业化这一昏招,两次巨大危机,直接打到了七寸,根本无力回天。再加上全球的经济形势变化太快,大英的辉煌只能记录在历史书上了。

毕竟,现如今,大英能拿得出手的战舰,都寥寥无几了,重振制造业,更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说完了大英,再来看它的后继者日本,这群岛国人,又是怎么把造船冠军作没了的?

从全球横着走到摔残废

1970年,日本吸收了大量大英的造船技术以及市场份额。这个在战后重建的国家,技术方面有阿美的全面支持,抢夺造船市场,也是志在必得的。最巅峰的时期,占据全球50%的份额,而日本造船业的崛起,则是在航运危机爆发之前。

然而,日本从全球横着走,到摔残废,只用了30年左右,千禧年刚过去,就被韩国给超了。

为什么日本会摔的这么狠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字了:卷。

日本的产业,有个非常极端的现象,哪行赚钱了,其他人跟着争相模仿,闻着味道就过去了。造船占据全球大半个市场,这就是赚钱。所以,有些大的公司,干脆把其他的产业都放一放,都把主要目标放在造船上,什么川崎、三井、日立之类的大企业,纷纷投入其中。

市场竞争这一方面,瞬间激烈了起来。今天这一家优惠,明天那一家再优惠一点,在价格上争锋相对,质量这一块的宣传,更是十足的夸张手法。而且,这么多大公司都去重点投入造船了,其他的工业可不就被直接影响了吗?

内阁见状感到不妙,然后想出来一个昏招:反内卷。

反内卷昏在哪里?很简单,直接把企业的活力给蒸发了。各大船厂卷起来,工人是没太大意见的,因为那边的劳动力贵,尽管竞争非常激烈,但好的一方面是产能迅速提高。只不过由于经济影响,全球对船的需求量不高,一时间无法售馨。

因此,内阁就让各大船厂减少产能,小中型企业,能关直接关了。工人裁员的裁员,遣散的遣散。如果产能继续这么高,船将来还不都得砸手里去?这就叫短视了,等到日本主动把造船厂给大量拆了,而且价格还被严格控制后不久,全球经济迎来了新的变化——回暖了。

各国不仅需要大量进出口货物,许多地区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地球上的航运巨头公司,对船只的需求量激增,在运输货物这一方面,船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日本显然被踢出局了,尤其是通货膨胀的影响,让这群人有心无力,想要再重振往日高产能的雄风,都成了一场梦。

再加上这些年的离谱布局,企业的高层,都和内阁有直接关联,这群人基本上就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思想都停留在过去,想要创新?不可能的。而社会的老龄化,正是内阁老龄化的一种具象化。

而且,现在日本的工业化,也都拆的差不多了,学习大英、学习阿美,但家底就那回事,拆完了可拼不起来。造船厂的全球份额占比,更是跌得惨不忍睹,1970年是50%,2024年只剩下10%了,尽管比大英强点,只是两个臭棋篓子,争谁更烂属实没必要。

那么,韩国作为日本的继任者,为什么变得渐渐不香了呢?中国的造船业,又是凭什么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

“拳打”新一任冠军

大韩能从日本手里抢走蛋糕,还是从石油危机说起的。日本掌握了LNG技术,才能在造船业独占鳌头,但好日子没过几年,恰巧反内卷的时候,正好和石油危机挂机,日本大量减产,韩国可就瞅准机会了,两家又是“亲密”的合作伙伴,相互扶持。

日本一听说韩国希望在自己不需要的技术层面提供帮助,所以造船技术就给了。三星从此时开始投入其中,以其本国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发展造船业,在20世纪初,技术层面就将日本甩在了车尾,并且在经济复苏之后,占领了市场。

要说为了能夺得冠军的宝座,大韩当年确实下了血本,国际专家高新聘用,财阀愿意出钱投资,为自己换来更多的利益。韩国的青年人才,前往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学习技术,在技术突破的那一刻,韩国造船业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了。

当然,这场冠军争夺战,更像是韩国的一场豪赌。

如果经济持续低迷,掌握了技术的韩国,卖不出去船,照样会砸自己手里。到时候亏损的数额,就不是小国能承受的了。但是,韩国赌赢了,重工业水平迅速崛起,趁着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彻底将日本的市场抢占完毕,一直到2010年,韩国造船都是亚洲的TOP1.

可是,最后的胜者,变成了中国。

比起以上仨发达国家,中国的起点,太低了。没技术、没钱,造出来船的竞争力、吸引力都无法和当时的热门选手比。但是,中国有爱国者,一位名叫包玉刚的商人,掏腰包鼎力支持,为中国造船,带来了第一笔大订单。

技术层面的突破,是一条崎岖难行的荆棘路,但中国早就对种种困难习以为常了,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在1997年取得了技术突破,在国际上打响了名号。

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非常严重,但中国顶住了压力,在LNG技术上也有了新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其中,之后在“环保船”方面的成就,更是一骑绝尘,将市场牢牢掌握手中。

原本,全球造船市场份额,中国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之后,早已成为新的顶点。2023年,中国环保船的份额还低于韩国,仅占比38%。可是,2024年,这一数值暴涨到了78.5%。

至于韩国和日本,早已不是航运巨头的首选。马士基选择与中国签订单,一是因为价格方面优势最大,二是因为信得过中国的技术,产能也足以跟得上。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性价比拉满了。

航运巨头出手的确“豪横”,但中国船厂是靠着技术赢过来的,只有技术才是硬道理,强大的工业基础,就是最踏实的底气。而且,环保节能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环保船的地位,也必然会跟着水涨船高。

反观韩国船业,自身的优势还是有的,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能一直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必须向前看。

信源:《中华航运网》——《再订40艘!锁定中国船厂!航运巨头财大“气”粗》

《澎湃新闻》——《定了!190亿元新造船项目》

《新浪财经》——《四十年后,中国造船成世界中心》

《新浪网》——《包玉刚:航运家中的银行家》

《中国青年报》——《英国重振军用造船业有点儿难》

1 阅读: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