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撞机事件获得的那架EP3E身上,我国究竟收获了什么?

赤木发光 2022-10-26 00:09:36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发生后,当时驾驶EP3E的美军飞行员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透露,在两机相撞后的第一时间,美军机长就下达了“紧急销毁”的命令。

机上的敏感设备和飞行数据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人能从飞机上获得多少有用的情报难以估计。

美制电子侦察机的宝贵价值

本世纪初的中国空军几乎不具备实战化的电磁对抗能力,仅有的反制手段只有台海危机时向俄罗斯采购的极少量电子战设备。而彼时的美军已经在电子战领域探索多年,其海空军拥有各种各样的电磁对抗,电磁侦查尖端手段。

在被美军碾压般的技术优势“戏耍”过好几次后,中国空军早已将电子领域的能力探索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技术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赶上的,看着美军各色型号的电子战机,我国军工人的梦想便是搞来一架大卸八块,看看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实现如此强大的电磁对抗能力的。

美制EP3E电子侦察机更是美军电子作战领域中的佼佼者,作为一型搭载了当时最尖端美制电子侦察设备的大型远程侦察机,EP3E在美军内部也拥有着极高的保密级别。每次飞行收集的各种情报数据都会交由军中的特别部门进行分析,飞机的各项参数更是高度保密。

作为对华侦查的主力侦察机,EP3E采用了四发涡桨引擎设计,留空时间长,航程远,低速飞行品质极为优异。凭借其强大的信号收集和侦测能力,大肆收集我军沿海各敏感军事设施和民用设施的高价值情报,给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我军虽然将EP3E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双方的技术差距实在太大,要想找到有效的反制措施,就必须搞明白EP3E上搭载的侦察设备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并进行逆向研究,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逆向研究的可怕之处

在“南海撞机”以前,美军也考虑到EP3E在空中对峙时被解放军击落,进而造成敏感技术外泄的可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所有操纵EP3E的美军机组都要接受“紧急销毁”训练,以在紧急情况下有效破坏机上的关键设备和数据。

美军十分了解先进技术被敌对国家逆向研究的危害性。冷战时期,就曾发生过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当时苏联最新研制的米格25“狐蝠”战机叛逃日本的事件。

米格25的技术性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最高速度超过3马赫,别说一般的美制战机,就是导弹都不见得能追上全力加速的“狐蝠”。美国情报部门直言,米格25已经对美军战机形成了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直到别连科送来这架米格25,才算是解了美国空军的燃眉之急。美军在扣押这架苏制先进战机的三个月里对整机进行了细致的拆解研究,几乎完全掌握了米格25的所有技战术性能。

虽然最后将苏制战机打包交还了回去,但美国情报和军工部门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尤其是掌握了反制这型先进战机的有效方法。米格25这一划时代的先进战机,服役短短数年就彻底丧失了技术价值,迫使苏联加快了研制继任者米格31的进程。

我军在EP3E上的收获

由于“南海撞机”相关信息都是高度保密的,我们只能从如今中国在电子领域的成就和技术发展路线反推当年我军技术人员在美机上的收获。

美军机组成员虽然声称执行了“紧急销毁”,但显而易见,仅凭迫降时那一点短暂的时间,机组成员根本无法有效的破坏机载设备,顶多只是使用手边的工具破坏了电源和显示屏等容易受损的部件。EP3E的核心部分几乎是完好无损的。

我军军工人员的第一项收获,可能就是通过机上遗留的情报数据分析出了美军对华侦查模式究竟是怎样运转的,这样就可以在日后的反侦察作业中有效的避免情报泄露,尽力规避美军对华侦查的特点,甚至能够开发出针对性的反制措施。

美制电子侦察机的俘获也使得我军在研发同类机型时得到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借助美制电子设备的发展成果反哺国产设备的技术发展,极大加速了我军建成实战化电磁对抗能力的进程。

我国的第二个收获则是了解了美军机载侦查设备的运行原理和实际能力,对于我国在电子领域的探索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尤其是美军侦察机的电子设备终端可能已被我军掌握,便于日后进一步破解美军数据链中的加密信息。

同时,通过破译美军当时最新的军用设备数据,我军得以反推美制设备背后的运行逻辑,预判甚至提前掌握美军下一代电子科技的发展方向。从而研发能够有效反制的国产电战设备,对美军实现“弯道超车”。

简单来说,这架美军侦察机不仅让中国获得了武器装备和技术发展层面的关键情报,还让美军在亚太地区经营了数十年的情报体系遭受重创,为了防止进一步泄密,只能全盘推倒重来,迫使美军花费巨资重建亚太地区的军事情报网络。

勿忘“海空卫士”

如果不是“海空卫士”王伟在南海上空视死如归的壮举,我军断然无法得到EP3E这座情报金矿。

斯人已逝,但我们仍应该铭记历史,不忘烈士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

0 阅读:22

赤木发光

简介:我以为我够坚强,却输得那么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