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份开源情报及乌克兰官方披露的信息,自2024年至今,乌克兰自主研制的多款装甲车已通过战场测试并投入实战部署。
一、自行研制的装甲车
(一)INGUAR-3模块化装甲车
2024年3月,乌克兰Inguar Defence公司宣布其新型INGUAR-3装甲车在克里米纳附近的Serebryansky森林完成实地测试。
该车采用北约标准STANAG 4569 3级防护,配备德国356马力发动机和美国艾利森自动变速器,离地间隙45厘米,具备中央轮胎充气系统和防雷座椅。车辆集成Kvertus公司的电子战套件,可干扰FPV无人机信号。
在实战测试中,该车展现了优于外国同类车型的防护与机动性,被评价为“适应现代高烈度冲突需求”。
(二)Djura轻型战术装甲车
由NVO Praktyka公司基于丰田陆地巡洋舰70底盘改造,2024年7月首次曝光的Djura装甲车主要用于警察和特种部队,可防御5.45毫米子弹及手榴弹,配备7.62毫米机枪和开放式炮塔,续航里程达1300公里。
此款战车已在乌东部地区执行运输、巡逻及火力支援任务,但因依赖进口部件导致成本较高,单价超40万美元。
(三)Oncilla-Shturm装甲运兵车
2024年11月此款运兵车获乌克兰国防部批准参战,系波兰Dozor-B装甲车的本土化改进型号。
该车配备KPVT 14.5毫米重机枪遥控武器站,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改装为指挥车或医疗车。
其装甲防护达STANAG 4569 2级,最高时速120公里,但防雷能力未公开。
(四)Novator-2反无人机装甲车
2024年8月,加装Kvertus公司的AD KRAKEN F3 M50电子战系统后,该车可干扰200米内的FPV无人机,并配备了主动冷却和定向天线。
其主要用途为保护后勤路线,应对俄军无人机集群攻击。
二、乌克兰装甲车的突破与局限
(一)技术创新与战术价值
1. 模块化设计提升适应性。INGUAR-3和Oncilla-Shturm均采用模块化结构,可快速切换为防空、反坦克或医疗救援配置。这种设计使单一平台能应对多样化任务,降低后勤复杂度。
例如,INGUAR-3的独立前后装甲舱允许在野战条件下更换功能模块,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
2. 电子战集成应对无人机威胁。面对俄军FPV无人机和“柳叶刀”巡飞弹的饱和攻击,乌军装甲车普遍加装电子战系统。
以Novator-2为例,其干扰频段覆盖150-1030MHz,可瘫痪无人机控制链路,配合主动烟雾屏障提升生存率。这种“软杀伤”手段成本远低于传统硬防护,标志着乌军反无人机战术的成熟。
3. 低成本与快速生产策略。乌克兰军工企业采用民用卡车底盘(如Djura使用丰田底盘)和成熟子系统(如德国发动机),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成本。
Djura的单车造价仅40万美元,较西方同类产品降低60%。这种策略在工业基础受损的背景下,保障了前线装备的持续供应。
(二)性能短板与战场挑战
1. 防护能力仍存短板。尽管INGUAR-3宣称达到STANAG 4569 3级防护,但其侧面装甲仅能抵御7.62毫米穿甲弹,面对俄军主流30毫米机炮和RPG-7仍显脆弱。
Djura的防弹钢装甲虽可抵御轻武器,但未公开抗地雷数据,实战中多次被俄军反坦克导弹击。
2. 工业基础制约量产。乌克兰装甲车严重依赖进口部件(如Djura的80%零部件为外国采购),导致产能受限。
INGUAR-3年产量不足50辆,难以填补前线损失。此外,俄军对哈尔科夫等工业中心的持续打击,进一步削弱了乌方自主生产能力。
3. 战术协同不足。乌军装甲车多用于分散游击作战,缺乏体系化协同。例如,Djura虽具备侦察能力,但未与无人机或炮兵系统深度整合,限制了其作为“节点”的战场价值。
相比之下,俄军BTR-90等装甲车已实现与无人机中继和电子战系统的实时数据共享。
(三)战略意义与未来展望
1. 提升国防自主性。在西方军援波动(如美国M1117装甲车因故障率高被乌军诟病)的背景下,自研装甲车成为乌军维持战线稳定的关键。
例如,Oncilla-Shturm的列装使乌军部分恢复了机械化突击能力,缓解了M2A2步兵战车损失后的空缺。
2. 推动军事技术革新。乌克兰将人工智能与装甲车结合,探索新型作战模式。如GIS Arta系统实现“Uber式”火力呼叫,INGUAR-3集成AI目标识别系统,缩短了从发现到打击的链条。这些创新虽处于初级阶段,但为未来智能化战争提供了试验场。
3. 国际合作的杠杆作用。乌克兰通过技术合作(如与德国KNDS联合生产RCH 155自行火炮)获取关键子系统,同时以战场测试数据吸引国际买家。
例如,Gyurza-02装甲车在阿布扎比防务展获多国意向订单,有望成为战后经济复苏的支柱产业。
三、结论:自主军工之路的启示
乌克兰装甲车的战场测试证明,中等国家在面临全面战争时,可通过“模块化设计+民用技术嫁接+电子战创新”路径快速提升装备水平。然而,其经验也警示:
1. 工业链安全至关重要:过度依赖进口部件将削弱战时可持续性。
2. 体系化整合是战斗力倍增器:单一平台性能再优,也需融入C4ISR网络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3. 国际合作需平衡自主性:外援可作为补充,但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
未来,乌克兰若能在停战后重建工业体系,并深化与北约的技术标准融合,其装甲车研发或将成为后发国家国防现代化的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