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口流动就像一条大河,奔腾向前,记录着时代的变化。
曾经,"孔雀东南飞",年轻人涌向沿海,那里是机会的代名词。

一线城市有着高工资高压力,而新一线、二线城市则稍有生活成本的优势,大家的选择各不相同。
而事实上,经济发展越快,人口流动就越快,当一个城市经济放缓,人口流动也便慢了下来。

42万人逃离山东,22万人抛弃吉林,就反映了这一问题,而人口迁移之后,谁又是最后的赢家呢?
从“闯关东”到新时代的人口迁徙过去东北人为了生计,纷纷“闯关东”,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人口大迁移的缩影,深深印在中国近代史的记忆里。
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发展迅猛,政策好,位置也好,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沿海地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许多工厂,各种企业生意兴隆,“工作机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
这些人背井离乡,是为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

时代不断发展,经济也在发生改变。
过去沿海地区依靠大量劳动力发展的优势正在减弱,内陆地区的发展机会逐渐增多。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山东人口格局变迁:济南超潍坊晋升全省第三,14市负增长
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经历了人口大规模流动,这二十年间的人口迁移情况,最终反映在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里。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差异大,人们搬家的意愿就更强。

东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人口迁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东北人向山东流入的多,现在山东,也在流出。
中国人口流动的特征鲜明,主要呈现出西向东、北向南和内陆向沿海的趋势。

沿海省市大多吸引着大量人口流入,而只有山东、河北和广西表现出人口流出的现象,尽管如此,此前山东作为海岸线最长的省份,面临着人口流动的复杂局面。
山东的最大人口来源地是黑龙江和河南,分别贡献了63.1万和62.9万流入人口,这两省加起来的人口占到山东总流入人数的四分之一。

其他流入山东超过10万人的省份包括河北、吉林、江苏、安徽、四川、辽宁、贵州和内蒙古等地。
可以看出,山东的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北方省份,尤其是黑龙江、河南等地。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13省份2024年人口数量公布,山东去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
然而,山东的人口流出方向却截然不同。
人口流出最多的目的地为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河北、广东、辽宁、河南和新疆等地。

仔细分析这些流出地,可以直到流出的大部分人口前往了大城市,比如南方的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等。
这种人口流动的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大城市和更发达的地区始终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对于一些落后地方来说,山东是一个提供丰富工作机会和较高薪酬的地方,因此这些地方的人口常常成群结队涌向山东。

然而,对于山东本地人来说,外地尤其是南方的一线城市和经济更为发达的省份,更具吸引力。
那里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因此,许多山东人也选择离开省内,前往更富裕的地方。

这一现象背后是山东面临的一场人口流动的大规模变动。
山东虽然承接了外省市流入的人口,但却留不住本省的人口。

过去,山东和其他地区一样,曾出现过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成群结队涌向深圳的情景,而如今,往日的“闯关东”现象不再,但人口外流的态势依然明显。
山东要想扭转这一局面,留住人才,单靠省富是不够的。

除了增加财富,还需要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资水平,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才是留住年轻人和人才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中国一些省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下降问题,部分地区的人口流失情况尤为突出,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隐忧。
重庆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2023年末的数据,重庆常住人口减少了21.91万人,其中10万人由于自然原因减少,另有10万人因外流而离开。
这反映出重庆在吸引人才和稳定人口方面的困难。

尽管重庆的GDP增速并不算快,但其罚没收入的增速却在全国16个省份中排名第一,达到22.4%。
我们可以看出重庆的经济增速虽缓慢,但其治理收入却在增长,这也说明了该地区经济面临的某些不容忽视的压力。

甘肃同样处于人口减少的困境之中。
2023年,甘肃的常住人口为2264.48万,同比减少了26.94万人,其中主要是由于人口外流。
人口流失达到23.64万,这是因为甘肃经济长期低迷,难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甘肃地处西北,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GDP仅刚刚突破万亿元,人均GDP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后,远低于其他省份。
这种经济形势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特别是年轻人更倾向于前往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寻找机会。

河北的情况也令人担忧。
这个频繁出现在媒体头条的省份,2023年常住人口减少了27万,人口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
特别是流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占比超过65%,这说明了河北在经济、资源、以及发展机会上的不足。

尽管河北有着较为丰富的资源和相对较大的地理优势,但其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周边大城市的吸引,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的吸引力,使得河北面临着人口外流的严峻局面。
而山东,作为一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大省,其人口流失同样不可忽视。

2023年,山东常住人口减少了39.82万人。
相比其他地方,山东人口减少的原因更为复杂,不仅仅是外流,还有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加剧。
作为中国最老的省份之一,山东的老年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而出生人口的减少更是引人关注。

2023年山东出生人口仅为61万,而六年前这一数字为175万。
山东曾经是人口较为活跃的地区,尤其在推动二胎政策方面成效显著,但如今生育意愿的下降显而易见,给人口结构带来了深远影响。

除了这些地区的困境,一些地方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趋势。
浙江省便是一个例子,常住人口在2023年增长了50万,而且所有地级市的人口都呈现出增长态势。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还与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生态有关。
年轻人在选择定居地时,逐渐更看重当地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浙江的吸引力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而普通城市在过去长期作为大城市的“人口提供者”,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尽管国家近年来大力投入资金支持这些城市,许多人原本期待能借此机会改变城市的经济面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修建更多的楼房和道路,但这些投资并没有有效地促进新产业和新工厂的引入。
小城市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资金的缺乏,更多的是缺少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和创新驱动。

受限于产业的单一性与低水平的竞争力,近年来,第二产业的低迷局面让许多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更显疲软。
这些小城市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年轻人口的支持。

年轻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代际交替的主力军。
如果长期缺乏年轻劳动力,城市的社会和经济活力将无法持续,人口规模自然会不断萎缩。

只需两代人的时间,约四五十年,小城市的衰退就可能变得不可避免。
人口结构的老化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方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人口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