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哲学是一壶老茶,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是一只温润的紫砂壶,不烫手,却能慢慢沁出千年的智慧香气。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开的一个线上茶馆里,偷听他们唠嗑。从孔子到老子,从庄子到程朱理学,个个都是“知识博主”,言辞犀利又各有风骨。冯友兰像是那位温文尔雅的主持人,坐在角落里,微微一笑,轻声说:“各位客官,今天我们来讲讲「道」”
我是本科时候邂逅这本书的,彼时浅尝辄止,如同初学品茶者,只觉得“嗯……涩”。到了硕士,才逐渐喝出了回甘。为了喝得更明白,我还中英文对照着来,结果发现一个惊喜:原来“天人合一”用英文说出来竟然也可以这么哲学地浪漫,“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你听听,是不是有点Marvel(漫威)感?
冯先生的英文版译本,我常推荐给老外朋友。有一次,一位英国朋友看完后跟我说:“读这本书,就像第一次在地图上看到中国文化的轮廓线!”我笑了笑,可不是嘛!冯友兰先生给了我们一个让世界更容易走进中国思想的入口。
当然,他写得不啰嗦,也不八股。他的语言不像哲学那样绕口,反倒像哲人喝醉了后的真心话,有点意思,有点飘。读的时候,你会时不时“哎哟”一声,像被说中了心事,也像是突然踩到了智识的香蕉皮,一个滑跤,跌进了几千年的思想之井。
冯友兰说过:“哲学就是人生观的系统化。”可我觉得,他其实更像是一个思想园艺师,修剪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枝叶,不叫你被灌木丛挡住视线,也不怕你误入迷宫。他不替你下判断,只是把路标立好了,方向你自己走。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仅是读书时期加深了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理解,对于现在从事国际传播行业的我而言,如何给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本书给我注入了很多的思想基础。正如冯友兰那样——不是去吼叫,不是去推销,而是淡淡地讲一个道理,递一杯茶,让听者自己生出回味。这种“哲学式传播”,就像老庄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却最自然。
尤其是冯友兰看中的那一种“合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在书中特别强调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对抗性”传统,它更强调调和、平衡、顺势而为。什么是“道”?为什么它不是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万物运行的根本逻辑。什么是“中庸”?它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动态的智慧。什么是“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它其实比你想象中更接近科学精神。这些思想对也帮助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框架,虚心接纳不同,海纳百川。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冯友兰生活在今天,他大概会是个B站up主,头像是孔子,背景是太极图,视频标题可能叫《哲学冷知识:庄子到底有没有钓到那条鱼?》。也许他还会开设线上讲座,讲《道德经》的时候顺便开个麦,说:“你看老子这个人,出关都不忘写本书,典型的内容创作者。”
玩笑归玩笑,他笔下的中国哲学,并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着的思想。它可以穿着汉服,也可以戴着耳机。它不仅讲人生的意义,还讲生活的分寸。它教人如何处事、如何知止、如何在喧嚣中保留一份安静,在快节奏中活出自己的节拍。
所以呀,这个春天,不妨走进这间哲学的茶馆,翻开《中国哲学简史》。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背景,不需要预先修课,智慧的慢火和思想的清香,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