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鸡娃”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阿清呀阿清 2025-04-13 13:01:43

“鸡娃”在中国家庭里太常见了,不管是普通家庭还是富人家庭,一样适用。

从古至今,父母都盼着孩子有出息,像“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现在,“鸡娃”越来越疯狂,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普通人家的出路太窄了。

要是底层有更多机会,谁愿意让孩子从小学就背负那么重的学业?

现在的年轻父母,哪个不是为孩子将来焦虑得睡不着觉?鸡娃,也是无奈之举!

越穷越“鸡娃”

还记得中国刚加入WTO不久,世界整个市场像块大蛋糕,人才缺口大。

那时候的大学生稀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仿佛未来触手可及。

年轻人都盼着早点毕业找工作,考研的没几个。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更是抢手,早早进了职场,反倒是二本冷门专业的同学,才琢磨着要不要考研。

可短短二十年不到,大学生竟成了失业的代名词,经济一不景气,就业门槛就噌噌往上涨,“鸡娃”的家庭也就越来越多。

说到底,还是普通人出路太少,不卷读书,又能干什么呢?保安、保洁、送快递还是进厂?

就算现在大学生失业率高,跟没文化的底层人比起来,高学历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和高度还是强不少。

教育投入回报率虽然降了,但高考依旧是普通人最靠谱的上升通道。

高学历,依旧是体制内单位、高薪企业的敲门砖。

有学历不一定能成功,但没学历,连面试机会都难捞着。

所以家长们“鸡娃”也是太正常了,毕竟,不“鸡娃”,谁又能为孩子的未来兜底呢?

“鸡娃”深入人心

“鸡娃”为何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那些老观念在作祟。

在中国文化里,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改变命运的钥匙,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寒门出贵子”的故事,都让教育成了跨越阶层、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

即使到了现在,这种观念还是根深蒂固,虽然时代变了,但“学历至上”的想法还是挥之不去。

家长们怕孩子不努力,将来在社会上就站不住脚,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家后代被社会淘汰。

这种焦虑就像传染病一样,让“鸡娃”成了一种风气,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应该的。

做父母的,心里头那个急啊,觉得只有孩子学习好,将来才能有出路,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种想法就像无形的枷锁,让好多家庭在“鸡娃”的路上越走越远,好像别无选择。

但其实要想真正解决“鸡娃”问题,关键还得看年轻人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工作得舒心。

光靠嘴上说说要禁止,或者硬来,根本没用,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

得让年轻人看到,除了死读书,还有别的路可以走,而且走得通,走得好。

这样,“鸡娃”的风气才能慢慢消散。

大家觉得这样说的对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