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深圳,写字楼里还有人在加班加点,而你的朋友圈刚更新了一条"人间不值得"。窗外,一辆外卖车擦过。雨后的柏油路面反射着霓虹。
朋友,别急着感动自己。

你用来矫情的时间,很多时候足够人家谈成三单生意了。或者两单。取决于对方有多难缠。
有时我想,那些深夜加班的人是否真的必须在那个时刻工作?可能不是。可能只是一种仪式。一种自我确认。
雨又开始下了。
一、矫情是穷人的奢侈品我见过最荒谬的对比:月薪五千的实习生每天反复的抱怨职场,身家过亿的老板在酒桌上吐血送医院。
前者把人生过成连续剧,后者把生活变成印钞机。

知道区别在哪吗?
穷人的情绪是消费品,富人的情绪是生产力。有时甚至不是情绪,只是一种策略。一种工具。
有个95后的朋友找我哭诉被同事排挤。他讲了很多。关于办公室座位。关于午餐邀请。关于项目分配。我听完只直接问她:"你银行卡余额存够房子首付了吗?"
她愣住了。

我不是冷酷。只是看得更远。
看,矫情的人永远不明白:职场上的委屈,99%能用钱解决,剩下1%需要更多钱。
也许还有0.01%需要别的东西。但那不是今天的话题。
二、赚钱才是最高级的修行温州老板老陈有句名言:"我破产时睡桥洞都在算账,哪有时间哭?"
那时他身无分文。只有一支笔和一个破笔记本。
后来他靠卖打火机翻盘,现在仓库里堆着二十吨滞销货,照样笑嘻嘻直播带货。直播间里,他偶尔会提起那座桥。但只是一笔带过。

真正的高手,早把情绪调成了静音模式。
有个扎心真相:你刷短视频时羡慕的"松弛感",都是人家银行卡余额给的底气。
不完全是这样,也有穷且松弛的人。但他们通常有其他资本、天赋、背景、信仰。
我认识个00后女孩,白天在4S店卖车,晚上做奢侈品代购,去年全款买了套公寓。不是大户型,但是她的。完全属于她的。
她告诉我:"当我发现哭一场损失两千块,眼泪就自动蒸发了。"
我问她后悔吗?工作太忙。
她没回答。只是看了看窗外。然后给自己倒了杯茶。
三、经营自己比经营人脉更重要去年饭局上遇见个"社交达人",微信存了五千个老板。他向所有人炫耀这个数字。像展示一种成就。
后来他公司倒闭时没人接电话。
人们总是高估了联系的价值。忽略了价值本身。

反观做跨境电商的阿杰,三年没发过朋友圈,闷头搞定了亚马逊全类目TOP10。现在?供应商排队请他吃饭。
不需要他找人。人自然会找他。
记住这个公式:实力=现金+认知+健康。
还应该加上运气。但运气这个变量,我们无法控制。所以暂且忽略。
每天问自己三件事:今天赚的钱能买几小时自由?学的技能明年还能溢价吗?体检报告敢不敢看?
有时候第四个问题更重要:你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吗?但这会让讨论变得复杂。暂且搁置。
四、戒掉矫情的三个狠招把"我好难"换成"我报价":设计师小林被客户虐稿七次后,直接做了份《改稿费率表》。第一次免费。第二次500。第三次1000。以此类推。结果客户反而尊重她了。

也许不完全是尊重。可能只是计算成本后的理性选择。但效果是一样的。
给情绪标价:计算你时薪的3倍,下次想愤怒时先转账给家人。看着钱离开账户,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无法承受"的事情突然变得可以忍受了。金钱是最精确的情绪计量单位。这话不完全对。但大部分时候有用。
制造碾压感:去奢侈品店试戴百万手表,感受下什么叫"配得感焦虑"。有人会说这是虚荣。也许是。但比起道德批判,提升能力更实际。
结语凌晨四点,送外卖的小哥在背英语,网红在直播间喊"宝宝们下单",而你还在纠结前任为什么不懂你?
醒醒吧,这个世界正在惩罚用恋爱脑赚钱的人。

但也有例外。总是有例外。有人靠情绪获利。靠故事营销。靠表演成功。
只是那不适合所有人。
城市的夜总是有光。即使最黑的角落。
最后: 当你银行卡余额后面多两个零,就会发现——那些要死要活的情绪,不过是穷病发作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