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米市.白水大埔墟
福建省第二大河流九龙江,是漳州平原的母亲河,滋润着400多万闽南同胞。九龙江由北溪、西溪和南溪三条支流集合成一股激昂的清泉,从九龙江南港水域注入厦门港,经台湾海峡汇入波涛滚滚的大海。
北溪和西溪因其河道宽、流域长、水量足,可谓主流。南溪水系,发源于平和县南胜乡邦寮自然村的笼仔小溪,进入漳浦县境内的南浦、马口、官浔,龙海区境内的东泗、大埔、白水、浮宫、秋租流入大海。以其稳重内敛的品格;古韵成然的风骨;笃定自若、碧水清泉,淡然飘香。
大埔墟的天然地貌,扼南溪中下游咽喉要段,因长年溪流冲击土壤而成堆积,呈三面环溪的地形凸出于溪中,后结埔,谓“大肚穴”。优越的地理位置,宜居宜商宝地也。
大埔墟,今龙海区白水镇大霞村大埔自然村。古时,从海外寄信回来,地址均为“厦门白水营大埔墟”,足见其商埠地位。 清末民初时期,“因稻谷得市,因米较得墟”,大埔墟早已名声在外,是闻名闽南一带和东南亚地区的大米加工业、粮食流通重镇。谓:“清朝大米市”。
清嘉庆年间(1800年前后),风调雨顺,社会和谐,民风朴实,百姓安居乐业。人文社会、农耕流通和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南溪流域百姓族群得天之眷顾,不断繁衍壮大,人们对农业生产、生活品质的美好追求,充满向往。
适时,由白水营西南角的屿头林姓族长拿头,召集周边十八社半的林氏族亲头家商议:为满足本族群栖息繁衍,适应农耕经济繁荣、流通发展需求,为林姓族亲解决生活、生产、经商等诸多问题;从而走农业、手工、商品流通并举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再为避免本姓族亲因外出赶墟之不便,也避免与外姓在交易中容易产生口角纠纷;还有,为解决本姓族亲外出交易时,要步行远处去赶集之费时费力等诸多问题。
由此,附近各村头家经研究后,达成合资自建集居住、经商墟场之决断。首先,在选址上下功夫,屿头林氏先贤充分展现其聪明才智,选中南溪中下游拐弯处的凸出点:“因溪流冲击,沙土长年形成积累,年复结埔之大肚穴处。”
因溪埔面积不小,埔面长满干枯的水草,地表层下因经受长年水流冲击沉淀,累积坚硬,故称“大埔”。
大埔的地貌,东、西、北三面成半球状的地埔与陆地相连,凸出部分的“大肚穴”临南溪水道。三面环南溪,腹地玳瑁山,门口清泉流,风水宝地也。
大埔墟处南溪下游平原,水系发达,良田成片,千米之外的大后方是玳瑁山脉。深山老林触手可及,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白花花的花岗岩资源,乃大自然之馈赠。
南溪的溪水是淡水,从西北边的平和、漳浦高山群聚集,源源不断径直向东而来。南溪的淡水常年由西向东流动;遇大海潮汐时,厦门湾的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潮水可至大埔北面的南溪;清泉海水,咸淡兼得在此交融。退潮时,顺清流东向泛舟,可轻松直奔厦门港、泉州港;涨潮时,帆船可以随潮水“涨”而涨之、顺路返航回大埔墟,是个天然的可利用潮汐能运输的宝贵商港。
南溪流域上游的平和、漳浦,是著名的水稻产区,鱼米花果之乡,盛产稻谷等农作物,需要找一个商品流通商埠。于是,在清嘉庆初年,由屿头林姓四大帮头头家拿头,携各帮族亲共同投资兴建“大埔墟”。
现在的龙海区白水镇大霞村大埔墟自然村,因与东泗、官浔毗邻,旧时一同辖区划归漳浦县,其建筑,参考漳浦县城建设风格,二横二直四条街,合围起来,成长方形的外圈,用二至三层楼房的店屋围拢组成,起店屋八十一间,由投资者分别拥有,然后,招各房头林氏族亲来定居经商,为大埔墟的建筑风貌。
大埔墟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建妈祖庙,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建墟,先建妈祖庙再建墟,乃求得平安再创业之意。
大埔墟的建筑风貌独特,建成后的整体外观形成“自”字形,其“目”字形上面的一撇是天主教堂;“口”字之长方形外圈用楼房店厝围拢起;“=”字体现在长方形中的两横是“中马寮”。(用于给赶墟人遮风挡雨的长条形建筑物谓:“寮”)。
大埔墟的兴建,屿头林氏先贤也做了合理的设计和详尽的规划,在墟的中间建有三个“中马寮”,其实不是为了养“马”,而是为了赶墟的民众作为遮风避雨的场所。
在长方形楼房围拢的四个角落处,留有四个大石门框的通道门,四个石框的大木板门一关,里外隔绝,无法出入,出于安全考虑和墟场管理,相当方便。
大埔天主教堂在民国时期由厦门传入兴建,抗日战争时期曾受到损坏,文革时期遭遇灾难。解放后的八十年代,在旧址上重建。
根据大埔墟妈祖庙前的石碑记载,有规定庙前街的横街作为赌博的场所,有专门规范的管理,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理念了,小赌怡情嘛,无可厚非。
墟内大埕两侧设有米谷的称重专门场所,有专人监督公平公正经商;墟内的中马寮兼做避雨、饮食店铺、禽畜鱼肉食材,蔬菜之流通交易区。
头马寮为柴火交易区;墟内两旁店面厝作为居住和开店经营场所。整个围拢建筑的每个住家单元,都设计有两个对称的“店窗”,主大门(中门)为进出货物方便,两个店窗一开,木板一铺,就成了做生意的柜台,整条街道店面厝建筑都一样布局,使整个大埔墟的围拢起来的住宅屋,都成了店面厝。
商店一间接着一间。白天店窗一开开店,晚上木板一收就歇业。周而复始,商业运作自如,居住实用方便。
现存于妈祖庙长廊的左侧,有一块大埔墟石刻条规。
《本墟公禁条规》:“斗称量不许私设;买卖务要公平;米粜间归大埕两向;赌间归庙前横街;异姓来往不许墟中及界内截掳;族人有事到家理会,不许在墟角口争斗;墟中是非曲直不论亲疏强弱凭理公断,违者绝子害孙,顺着孝子慈孙。” 嘉庆拾年腊月(立)。
这一段石刻文字,是“大埔墟”独有的条规,深得后人好评,点赞。 她真正体现大埔墟第一代家长头家林生果(大学生)的文化高度和高尚思想。林生果,生在道光朝代,主持重修妈祖庙时,彼时仍是妈祖庙管委会的会长,在妈祖庙边,有石碑为证。
由南溪上游的官浔、马口、东泗等地,水路运输稻谷粮食到厦门泉州一带销售,大埔墟刚好处于中间节点,潮起潮落,商船云集,是流通商埠。
起初,几乎家家户户都投资稻谷脱粒,手工加工装备,这种人工大米加工产业,一时也做得风生水起;就当时的科学落后,没有机械设备,靠人工脱粒,土笼过筛,手动风柜吹壳,效率虽十分低下,但在大埔墟,也维持一个时期的粮食脱粒、加工业和大米流通的繁荣景象。
到了1932年,靠近厦门港的白水营六丰米厂开工建设,用上了蒸汽机,用机械动力取代人力,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供了效益。聪明的大埔墟先贤受到了启发,就联合厦门、白水和周边地方的有识之士,共同集资投资兴建三个码头,投建三家蒸汽机米厂,后来又建了一家电较米厂。 分别是:裕农,合隆,大年,惠民等四家。又以集资方式建造两艘海船,是那种可行驶到厦门港的大木船,还建造购买有几艘中小船,中小船主要用来从码头驳运稻谷、大米,转运到大船上,使大米流通到厦门港、泉州港和东南亚各地。
在四家机械化碾米厂的带动下,技术工人,搬运工需求量大,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住宿业,餐饮业,日用品商业,大米贸易蓬勃发展;大埔墟的人口激增,商业气氛日趋浓厚,大埔墟的墟日多多、周边民众赶墟忙乎。
大埔墟每逢农历一、三、六、八为墟日;白水营的墟日为农历二、五、七、十;当时把白水营墟与大埔墟的墟日,从时间上错开来,相互相应,以实现在南溪下游这一带区域,日日有墟,天天有商。方便了周边各姓民众,也惠及海澄、漳浦周边乡亲赶墟。为当时的一方经济流通做出了贡献。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埔墟的行政辖区属漳浦县官浔区松庄乡,一时成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政治、商业、工业、文化重镇,大埔墟的大米加工,建设管理,营商环境也日臻完善。
大埔整个墟的二层、三层楼房建设围成封闭的长方形,在东西南北留有四个大门,号称四城门,有专人管理,负责晚上关门,早上开门,和在紧急情况下的门户管理工作。夜间有专人巡逻,防止外面小偷进来盗窃和保证内部治安。并在村西北角,南溪边的高地上,建有四层楼高的“炮楼”,日常安排青壮村民当保安人员,专人值班。炮楼居高临下,瞭望五里外的异常动静,且设有烽火报警台,在炮楼的外墙留有多孔射击、投扔孔,用以抵御外来入侵之敌。
墟内二层楼建筑的阳台是连在一起的,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互相支援,在阳台上还备有竹筒,内装灰粉的“手榴弹”,从二楼阳台就可攻击敌人。所以一般小股土匪或装备相对较差的都不敢来侵犯大埔墟,据说自大埔墟开埠以来,因整体建筑严实,保安措施严密,很少有遇到外来土匪或坏人抢劫犯事。
由于大埔墟的安全有保障,商业氛围好,来大埔墟经商的人士越来越多,诊所、药店、布店、裁缝,旅店,餐饮,理发,修理和日用品商业发达,在生意兴隆、市场一派生机的同时,文化娱乐活动也日渐活跃。
附近村庄的民间社戏、杂技、歌仔芗剧,在大埔墟专设舞台公演,经常有一个月的连续演出,本墟和周边村民大都会赶来看戏,米厂、米商和一些大商号,一般会出资补助;戏台有时会特别搭台,搬到妈祖庙的前面演出,意在演戏给妈祖看,祈求保一方平安。
也有过年过节的大日子、某些商号的庆典活动,会以社戏的形式馈赠墟民。当时,还请有两个戏团长期驻大埔墟演出,成了大埔墟的“御用”戏团,名称分别是:金章戏团和正吉戏团。
还曾经有两个剧团为了斗戏,开起了真正的“对台戏”:一东一西或一南一北,两边各搭一个戏台,各演出团队各演各的、各唱各的,十八般武艺齐上场,看起来互不相干,其实烟火味极浓。评分规则也很简单,看观众的头往哪个方向瞪,最后以正面人头数来定夺输赢;这样的“对台戏”很公平,村民纷纷叫好。
农历七月十七,是大埔墟的“普度”大日子,由于墟中有三个马寮,均可方便搭起舞台,就各请一个戏团,三个戏团在三个中马寮同时演出,外加在米厂外围空地上,也搭起一个新的舞台,请“北管”戏团来演出,这个北管戏团,就是京剧。经常有四台戏同时演出的盛况出现。
大埔墟成了文化艺术交融的节点,也带动了本墟子弟学做戏,唱南腔杂碎的同时也有北调加入。之后,大埔墟的文艺爱好者也自己组团,与请来的外村剧团比赛切磋技艺。-在解放初期,大埔墟的村民井仔、茶仔夫妻因热爱表演,就牵头组团,自己也作为演员参与表演,并且自任团长、副团长,组织本墟的乐器能手,指挥、二胡、锣鼓、月琴、击达、、、、等等一应俱全,完整我一个乐队; 父亲、长辈拉二胡或各自乐器,女儿、儿子上台演戏的情景常见。
在南溪流域及周边的村庄,乃至海澄、漳浦南部一带,大埔墟的文化生活最为丰富。 “去大埔看戏”,也成了附近乡里村民的口头禅。也有父亲跟儿子讲,今天白天好好干农活,晚上带你“去大埔看戏”,也许有机会认识一个“小旦”,娶回来给你当你的媳妇,父亲用这样的办法来激励儿子干农活的激情,一时也很好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埔墟的大米加工,大米贸易非常红火。一时左右着厦门的米市行情,大米一天一价,随行上市。厦门日报专门开出一个中缝信息,报道大米行情:“今天大埔占仔米价”。犹如现在的“纽约指数”、“法兰克福指数”。的确,大埔墟的粮食业价格行情,左右着漳州、厦门、泉州地区的行情。由此可见,当年的厦漳泉地区,“大埔米市指数”对粮食价格行情的影响力极大。
大埔墟除了商业发达,对周边的经济做出贡献,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之外,同时,也是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对迎接解放,做出贡献。
大埔墟人参加“红三团”的有记上名字的就有:林建原、林知九、王加隆、蔡寿唐、林兰芳、王亚爽、林金章、林坑泉、林克菜、苏长江等。后来,由于红三团团长王占春战死,这些人陆续回乡,或继续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或以劳动谋生。但革命热情始终不减。
在1936年的秋天,大埔墟地下党党员林深渊(又名林福田),被国民党海澄侦探队长抓捕到,带领侦探队10多人,押送林深渊回大埔墟, 在大埔墟通往邻村下屿社的堤岸“崩口路段”被枪决,并推入南溪,时值退潮时候,他的尸体顺着南溪清水,流向厦门,汇入东海。
林深渊是年仅22岁的集美中学学生,他在学校接受马列主义教育,一心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却把芳华沉入了南溪。英雄的南溪两岸人民,永远记住您,怀念您。 解放前夕,厦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海澄支队,准备接管海澄、白水一带的地下组织,意在与红三团和游击队员接上关系,一行20多人,在队长陈威廉和指导员吕建和的带领下,从厦门坐船,来到大埔墟潜伏。
在大埔墟地下组织林明庆、林明发、林石海、林克寿、 、等人的接应和掩护下,积极做战斗准备。于1949年9月21日,解放军由海澄到三帝厝,过渡到大埔墟,而后通过水路攻入白水营,白水营得到解放,在解放白水的战斗中,大埔墟是“革命中转站”。
白水营解放后,陈威廉和指导员吕建和又带领地下党组织,与大埔墟的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一起回到大埔墟,队伍从大埔墟过度到三帝厝渡口,手持铁锤镰刀的红旗,直奔国民党海澄县政府所在地接管海澄县政府。后把政权移交给海澄县新人民政府。
之后,大队人马原路回师,从海澄到三帝厝,又过渡到大埔墟,由大埔墟坐船到白水营,再坐船回厦门。陈威廉队长被分配在厦门日报社工作,指导员吕建和分配在广州市委工作。陈威廉队长和指导员吕建和在大埔墟前后住了40多天,大埔墟在解放战争中作为商业和交通重镇,也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1949年,大埔墟解放了,但属比较僻壤地方,国民党残余势力,山里匪徒不时出来骚扰。大埔墟因为有革命火种在,警惕性高,对反动势力嫉恶如仇。
1950年,国民党匪徒苏万财(东泗太江村人),在枪杀海澄第一区委书记马玉俊后,跑路躲到大埔墟的大厝自然村的阁楼中,墟民及时报告白水区委,松庄区委,共产党马上派武装到大埔墟,把苏万财捉拿到手,并把他在带到大埔墟南溪边执行枪决。
1957年,政府为解决水利建设和淡水道利用问题,在行政区划分上做了调整,由浮宫镇开始,兼并原隶属漳浦县的西山、董浦、山边、大埔、下厝、田寮、郊尾、庄林、刺屿、山美、井园归并为海澄县管辖。
之后,撤海澄县和龙溪县,新成立龙海县。后来名称改为龙海市、龙海区。白水镇大霞村大埔墟的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
大埔墟的民风淳朴不变,大埔墟的独特建筑犹存。
清朝大米市,白水大埔墟,欢迎各地朋友光临。
(初稿需 修改)
林文安整理2024年6月25日
开场舞-凤鸣朝阳
1歌手-张雪芳
2舞蹈NO.9
3歌手-郑雅玲
4舞蹈-Pink Venom
5歌手-刘辉翔
6歌手-陈锦州
7歌手-陈惠理
8舞蹈Something
9歌手-郑莉莉
10歌手-杨欣怡
11歌手-李小燕
12舞蹈-莲池夜月
13歌手-陈维和(漳浦三郎)
14结束曲欢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