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时德国最著名的虎式坦克,在战场上的强悍表现引起了盟军的虎式恐惧症,确实令人叹服,甚至出现有了虎式就能赢得战争的说法。不过对于这种坦克,一直有人质疑,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
图1:开发虎式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
二战时德国最著名的坦克,毫无争议,自然就是虎式,在战场上虎式的强悍表现引起了盟军的虎式恐惧症,确实令人叹服,甚至出现有了虎式就能赢得战争的说法。不过对于这种坦克,一直有人质疑,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
首先,来看看虎式坦克的性能,评价坦克的性能就是火力、防护和机动三大要素。
火力上,这是从原来克虏伯公司生产的KwK36型88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KwK36型56倍径88毫米炮,88毫米高射炮是德军最著名的反坦克利器。虎式坦克上的88毫米炮与88毫米高射炮最大的不同在于采取了电击发,而不是最常见的采用雷管帽击针的击发方式,这样一来,因此虽然两种火炮所用的炮弹口径和尺寸一样,却不能互换使用。因此德军为了避免弹药补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能相互协同作战,之后生产的88毫米高射炮和拖曳式反坦克炮都采用和坦克炮一样的电击发,弹药也就可以通用了。虎式坦克的主炮装有一个改进的双隔板炮口制退器,可以改变部分推进剂气体的排出方向。这样既能减少火炮百分之七十的后坐力,又可以减少在干燥的环境下产生的灰尘和碎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炮击产生的灰尘和碎片很容易影响炮手的视野,如果没有炮口制退器,那么射击一发炮弹后要等灰尘全部消散才能射击下一发,在战时那可真是要命了。
图2:虎式的火力极为强悍
88毫米坦克炮配用四种炮弹:PzGr39型被帽穿甲弹、PzGr型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Gr39HL型破甲弹和Sprgr39型曳光高爆弹。其中Gr39HL型破甲弹炮口初速为600米/秒,PzGr39型被帽穿甲弹炮口初速为773米/秒,PzGr型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地炮口初速更是达到了930米/秒。这样的初速自然就意味着极其强悍的穿甲威力,使用PzGr39型被帽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30度倾角厚度100毫米的装甲,使用PzGr型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30度倾角厚度138毫米的装甲。所以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出色的坦克炮之一。在1000米到1500米的距离,也就是战争期间坦克作战的最常见距离上,虎式可以轻松击穿苏军IS-2“斯大林-2”坦克140毫米的正面装甲,其他包括苏军T-34、美军M4“谢尔曼”和英军“丘吉尔”坦克在内的绝大多数盟军坦克那就更不在话下了,甚至1944年7月德军第506独立重坦克营的1辆虎式就曾有过3900米距离击毁T-34的极端战例。
虎式坦克携带的炮弹数量也很大,正常情况下可以装载92发,而在有些时候,还能再额外多携带4个7发炮弹箱,这样炮弹的总携带量就达到了120发。
图3:虎式的炮弹数量多种类也全
为了保证射击精准,就必须配备性能优异的观测瞄准系统,而德国在这方面一贯具有技术优势,虎式装有蔡司公司TZF铰接式双筒镜炮塔射击瞄准具,虎式坦克炮的射击精度到底有多高,在一次测试中,“虎”式曾有过在1200米距离连续开炮五次,5发炮弹都落在一个16英寸×18英寸(约合40.64厘米X45.72厘米)的范围之内,精度高,散布小,在实战中威力又大精度又高,绝对是令人畏惧的大杀器。
在防护上,虎式的装甲使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中质量最好的装甲材质,而且虎式的装甲是采用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相对于铸造钢,冷轧锻造钢的强度要性高出不少,致密程度大约提高6%。
虎式的车体正面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中间不重叠部分的装甲有135毫米厚,炮塔正前方两边重叠部分的装甲更是高达200毫米,相对薄弱的侧面和后部装甲也有82毫米厚,相比之下,德军的IV号坦克车体正面装甲才不过80毫米。就连最薄弱的顶部装甲也有25毫米到40毫米,几乎相当于IV号坦克和美军M4“谢尔曼”坦克的侧面装甲。而且虎式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榫合连接形式,拥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榫合连接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而不是铆接,焊缝质量很高,也大大强化了防护性能。所以要想在1500米距离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想击穿炮塔和火炮防盾重叠的防护最厚的地方,在当时来说几乎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4:虎式的防护相当强
苏军早期T-34的76毫米主炮在任何距离上都无法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最多只能在200米距离之内击穿虎式的侧面装甲。后期T-34装备了85毫米主炮后也只能在800米击穿虎式的侧面装甲,在600米击穿虎式炮塔的侧面,对虎式坚固的正面装甲依然束手无策。
美军早期的M4“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主炮也差不多,只能在100米内击穿虎式的侧面装甲,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虎式的正面。后期的M4“谢尔曼”坦克换装76毫米主炮理论上如果使用HVAP钨芯穿甲弹的话,可以在1200米距离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但在实战中通常只能在300米距离内才能达到击穿虎式正面装甲的效果。
苏军IS-2“斯大林-2”坦克的122毫米主炮是二战中口径最大的坦克炮,理论上可以在2000米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但是在实战中却出现过IS-2“斯大林-2”坦克122毫米主炮发射的穿甲弹在100米距离上命中虎式正面装甲,居然被弹开的情况!
图5:虎式的防护堪称无敌
德军第503独立重坦克营的一名虎式车长曾经报告,在一次持续六小时的坦克大战中,他的坦克总共承受了227发反坦克步枪弹、14发45毫米穿甲弹、11发76毫米穿甲弹的打击,履带、轮轴、悬挂系统都受到严重破坏,但正面装甲却始终没被击穿,保证了5名乘员全都毫发无损,战斗结束这辆浑身是弹痕累累的虎式还能开了60公里返回后方修理。
由此可见,虎式坦克的装甲防护力非常强悍,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无论是在东线的苏军,还是在西线的英美盟军中都引起了虎式恐惧症,真正是谈虎色变。
虎式的火力和防护可以用无敌来形容,但是在机动性方面却是饱受批评。这也难怪,虎式的车重达到了57吨左右,如此重的重量要想实现如何机动灵活,确实也不太可能。而且虎式坦克的设计却本来就是着重提升火力和防护,为此不惜牺牲机动性。不过事实上,虎式凭借更为先进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机动性和之前的III号、Ⅳ号坦克基本相同。
图6:虎式的机动性在重型坦克中还是算不错的
虎式的发动机最初是一台输出功率650马力的迈巴赫HL210P30汽油发动机,很快就换用输出功率700马力的迈巴赫HL230P45发动机,使得虎式的最大公路时速依然可以达到38公里,最大越野时速也有21公里。但是相对腿短了些,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40公里,越野行程不过80公里。
而比较坦克的机动性,最直观的就是比较单位功率,虎式坦克全重57吨,发动机功率700马力,单位功率为12.28马力/吨。苏军IS-2“斯大林-2”重型坦克坦克全重46吨,发动机功率520马力,单位功率只有11.30马力/吨;美军还能和虎式正面对抗的M26“潘兴”重型坦克全重4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单位功率也不过只有11.9马力/吨,还是不如虎式。虽然不如T-34的单位公里19马力/吨和M4“谢尔曼”的16马力/吨,但虎式是重型坦克,和T-34、M4这样的中型坦克相比,显然是不太公平的。
虎式的履带宽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25毫米,这对于分散坦克对地面的压强是非常有利的,但在铁路运输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这种宽履带被称为作战履带,主要在作战时使用。平时虎式还配有宽度只有520毫米的行军履带,在铁路运输时换上行军履带,但是更换履带就必须拆下最外侧的负重轮,到了目的地还得换下行军履带,再装上外侧负重轮,换上作战履带,绝对是费时费力。
图7:虎式有作战履带、行军履带两种履带
客观地说,虎式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是一流的,对于虎式机动性差的指责,主要问题就出在油耗和重量上。虎式是名副其实的油老虎,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为450升,越野为650升,虎式的油箱容量为540升,装满油也就只能跑上100公里上下,也就是说虎式开上两三个小时油箱就空了,这要是在战斗激烈的时候,就根本无法离开战场加油,所以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而在实际中,确实有不少“虎”式就是因为燃料耗尽而不得不遗弃或被击毁。
其次“虎”式坦克57吨的重量也是一大问题,车重过大也直接导致战地抢修非常困难,德军装备数量最大的最重型牵引车SdKfz9型半履带牵引车,也需要3辆才能牵引1辆虎式,而用虎式相互牵引固然是个办法,但这样很容易造成牵引的虎式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发动机持续满负荷工作而温度过高,搞得不好负责牵引的虎式也会因发动机过热而趴窝,所以如果要用虎式坦克相互牵引的话,至少都需要2辆虎式联手去牵引1辆故障的虎式。
图8:不过虎式的重量确实太重了
再看战绩,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战争中,虎式总共摧毁对手坦克9850辆,而虎式投入战场的数量只有在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诺曼底登陆那天,达到最高的613辆,而其他时间单日参战的总数都没超过600辆,而且还要同时分布在北非、意大利、东线和西线等各个战场。在装备虎式的16个独立重坦克营里,第503统帅堂重坦克营(标准编制45辆虎式)战绩最高,超过了2000辆。而损失的虎式中,大约70%是因为机械故障和燃料耗尽而遗弃的,在战斗损失中也有相当部分是被飞机这种不对称的对手所摧毁,真正被对手的坦克击毁的还不到10%,可见虎式无敌的说法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此在最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
为什么性能出色,战绩辉煌的虎式,而且对德军士气具有极大提振作用的虎式却会引来一片质疑?云隐很简单,本来在战争坦克就是拼数量拼消耗的装备,关键并不在于性能,如果一辆虎式能完爆三辆T-34,但是对手有六辆甚至八辆十辆,性能再强又能如何?所谓一虎难敌群狼,就是这道理。德国走精品路线,是由于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而虎式更是将这种精品路线发挥到了极致,结果走上了歧路,即便性能再出众,也淹没在数量如潮水一般的对手坦克集群中,最终也挽救不了纳粹德国的覆灭。
思路是对的但是走极端了,汉斯没那么多资源和战争潜力和毛子美帝靼英耗,只能走精兵策略。量产黑豹猎豹,四号,追猎者。杂牌底盘一部分退出战斗部队,一部分改自行火炮。撑到e系列量产,说不定第三帝国能多活几天。最后吐槽一下汉斯同口径的stgkwkpakflak
其实把56倍径88炮装到黑豹身上就完美了,德国人全力生产88黑豹就行了,估计至少可以生产2万辆以上,足以改变历史!
二战德国设计武器思路,并非从实用性,可靠性,再考虑性能的出发点来设计的,德国工程师并非军人,但对机械设计有一种病态的追求完美设计,而且不懂得折中。德制60迫击炮就是,居然设计个多功能垫,炮手趴着可以当胸垫,坐着可以当坐垫,武器是用来打仗的。虎式也是,工程师认为大托戴轮性能好,虎式超重,单排大托戴轮不能承受车重,对他们来说就是增加托戴轮呗,交错重叠布置,结构复杂小事情,性能最重要。至于后勤不是工程师考虑范畴,[笑着哭]
虎式行不行,如果德国人当时能把它的产量赶上t34,同时还有充足的油料补给,那恐怕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文章了
虎式的诞生是当时德国通过实战经验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德国没资源啊。如果德国一年有几千万吨油,那肯定是爆中坦。问题是德国最富裕时候一年也就一千多万吨油,还得匀一些给意大利。哪儿有那么多油爆坦克?除了造精英坦克完全没有解决方案。
虎王出勤率低,故障率高,耗工时长,如果转豹子还能撑一撑
高倍径的88炮有点过分了,已经不是工业产品了,没产量了
无论如何德国也耗不下去了,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从战役上来讲,德国作为进攻方并没有失败,很像一战,它在进攻的前提下,因为西线战事吃紧了,才主动停下来的,把一部分主力要往西线转移,这种战事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指挥官的判断能力,曼帅再神,也估计不到战役进行中就要停下来,连打时间差的机会都没有,战争胜负本身就不是单靠一两件武器能决定的,如果不是美英全力支持苏联军工,苏联早就耗不过德国了,如果美国不参与,苏联t34坦克还有那么大的产能吗!l
虎式是有好几种,顶天的是虎王。数量不太多,主要是重大战役时,集中使用,以加强营为单位。重型坦克是二战产品,不要用现代思维评论它。二战后,苏联的斯大林3式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反坦克武器太多了,尤其是武装直升机。坦克向全面发展了。
德国工程师抓不住重点,虎式坦克的炮塔旋转靠的是发动机提供动力,一旦发动机停了,旋转炮塔能把炮手的胳膊摇废。美国谢尔曼坦克靠电机蓄电池来旋转炮塔,发动机停了炮塔仍能转得飞快。
豹式的定型就错了,适当放大豹式车体统一用88口径。豹式装甲略薄(或铸造装甲)增加备弹、机动性。虎式增加装甲减少备弹(常规40发紧急50发)。限制重量只用一种履带,产量增加。稳住战线,结果……?
德国发现苏联拥有T34、KV系列坦克后,紧急研制重型坦克,作为75炮88炮的平台整体性能是均衡的
好家伙[点赞]
不得不佩服虎式的精悍,德式战器就是那么强。其实最主要原因是后期德军没什么油料了,战机要油,坦克要油,没油德军的机器动不了。要不然T34那种垃圾来再多也白搭
我知道了,德国二战的失败是因为打仗,要是不打仗就不会失败。
利弊皆有 很难说。
说跳弹就米意思了,还有护士机动性还能吹,公认的机动性差,
图四是突击炮,不是虎式
D-25T的122炮弹靠砸也能把虎的装甲钢砸裂
不开发就被t34打爆了
当然是明智的,不然怎么抵挡苏联的重型坦克
其实虎式就一个问题,就是发动机功率小,换成BF109用的DB601发动机,1200马力,虎式就完全没有弱点了,能打能抗,跑的比T34还快![得瑟]
主要是数量太少了,
如果你要单兵PK,请你选择虎式。如果你是一位将军,请你选择T34,T34坦克,集火力防护经济性三位一体最均衡的产品,性价比极高,最重要的是,造价低廉可大批量生产,苏联一直用它[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虎式应该远距离打击不能近战
装甲设计就落后了,纯堆装甲厚度牺牲的太多了,T34一代经典不是说说的,虎式再多也堆不过T34
愚蠢,但没办法
虎式需要瘦身减重减弹简化设计增加油料
德国没资源和盟军打消耗战,只能走精兵路线,以质取胜,没虎式系列坦克,靠4号那种中性坦克,德国败的更快[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愚蠢,造一辆护士,的成本能造三量,猎豹坦克歼击车或者仨量,豹子中型坦克,战场上就是现在,数量依然是主题,所以,护士都出现早就了坦克的传奇,他也让这种传奇,搞死了自己
没有油没有飞机,坦克再好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