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让人心生安宁和满足的情感状态,每一个个体对它的感受各有不同,它可以是来自物质财富的满足,也可以是来自性情和爱情的温暖,还可以是来自于追求梦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对于一些人来说,幸福是财富的积累和物质享受,他们认为拥有金钱名利和奢侈品是幸福的表现,可当他们过度的追求物质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时,就会导致心灵的空虚和不满。
还有人把幸福归结为亲情和爱情的滋养,他们认为家庭的温暖和真挚的感情是幸福的源泉,与所爱之人相处,关心和支持彼此,共同创造美好回忆,这些可以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有一些人则将幸福寄托于追求梦想和实现自我价值之中,他们追求内心深处的激情和追求,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成长,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自豪感和自我满足,从而感受到了幸福的存在。
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科医生罗伯特瓦丁格曾在Ted演讲上讲述了幸福人生的共同点,他曾组织研究团队,耗时75年的时间找来了724位男性做研究。
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活得最幸福的通常都是这类人。
这724位男性大多出生在80年代,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哈佛大学,他们都是品学兼优的人才,而另一部分则是挣扎于底层的平民,他们的生活落魄,条件艰苦。
很多年后,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依旧有大部分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只能做着无聊又劳累的工作,以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
但那些名校的学生们却早已跻身上流社会,变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有些人当上了医生,律师,检察官,也有些人成为了国家的领导人。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积极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社交关系可以带来友谊,爱情和家庭等人际关系的满足,与亲朋好友共度时光,承担着双方的情感与情绪,
在压力和困难面前,社会支持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实际的帮助,让我们感觉不再孤独和无助。
其次,社交关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和自尊心,人们往往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这种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能够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社交关系也是人们进行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同龄人和长辈的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并培养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这些都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从而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
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幸福的本源,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对于幸福的研究和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在这篇著作中揭示了幸福的5个核心要素,分别是正向情感,认知,关系,意义和成就。
正向情感指的是积极情绪,比如喜悦满足和希望等等,它们对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认知指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某种活动和经历中,进入心流状态,完全沉浸其中,当我们投入并享受自己的才能,爱好和工作时,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关系指的是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建立稳定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幸福,也更有安全感。
意义指的是个人对生活的目标和价值的感受,当我们追求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目标,并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时,就会觉得幸福。
成就指的是在工作学习和其他领域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当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达到目标时,会觉得自豪与满足。
总而言之,幸福的人生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通过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支持,还能缓解压力和焦虑心理,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正因如此,若想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务必要注重维护与发展良好的社交关系。
比研究如何放假有意义多了
选择了80后出生的人研究了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