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9年的时候,韦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他离开了池州,最终迈出了那关键的一步,选择去投奔胡林翼。要知道,韦俊投降清朝这件事啊,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呢。在当时的那种局势下,各种复杂的情况交织在一起,他似乎也没有太多更好的出路了。而从某种程度来讲,韦俊的这一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太平天国走向败亡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里面涉及到的种种情况,到底谁做得对,谁又做得不对呢,真的是很难简单地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实在是一言难尽呐。
韦俊是谁呢?他可是太平天国里极为厉害的国宗。从1851年爆发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这段时间,韦俊基本上都没怎么上战场打仗哦。不过呢,他一出场那可就是处在巅峰状态啦,厉害得很呢。
在1853年8月的时候,韦俊开启了他的首次出征行动。此次出征,其主要任务是增援南昌。在作战过程中,韦俊表现得十分出色,他成功夺取了湖口以及九江这两个重要的地方,并且以此为依托,建立起了前进的基地,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呢,韦俊乘胜追击,继续展开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军队的英勇作战,又顺利拿下了田家镇、半壁山这些战略要地。之后更是一路推进,成功抵达汉阳。而韦俊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可不仅仅止于此,他率领军队继续进发,直逼武昌城,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1854年的时候,发生了黄州之战。这一战的影响可不小,直接导致了湖广总督吴文镕最终选择了自尽的结局。而在这之后,相关军队便径直朝着武昌进发了。说起韦俊这个人,他在军事方面有着颇为突出的表现呢。他这一生当中,有三次成功攻克了汉阳这座城池,武昌城更是被他拿下过两次,而且在拿下之后还承担起了镇守城池的重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在作战过程中击毙了湘军里极为勇猛的将领罗泽南呢。
大家知道罗泽南是个怎样的人吗?他,可是湘军实际上的创始人呢,和曾国藩那关系,铁得很,是湘军里头台柱级别的重要人物哦。再来说说那些湘军名将吧,像李续宾、李续宜、刘腾鸿、蒋益澧、江忠淑、江忠濬、张运兰、毕金科、刘腾鹤等等,这些在湘军里赫赫有名的将领,可都是罗泽南的学生呢。
在1856年的时候,发生了天京事变这么一件大事。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翼王石达开率领着兵马来京城,目的是为了平息这场变乱,也就是所谓的“靖难”。而在另一边呢,韦俊却只能独自一人去面对胡林翼所率领的军团,形势对他来说那是相当严峻啊。要知道,湘军的水师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们把长江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里。这可就麻烦了,因为长江对于太平军来说至关重要,水师控制了长江,就导致太平军的粮草运输通道被截断了,粮草供应一下子就断绝了。即便处于这样艰难的境地,韦俊却表现得十分坚定,坚决拒绝向敌军投降,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呢。
韦昌辉这位兄长被杀之后,胡林翼呢,就多次给韦俊写书信。他心里头盼着韦俊能够放下对抗,归顺朝廷这边来。可韦俊呢,压根就没把胡林翼的这些劝降书信当回事儿,对其完全不予理会。他还是一门心思地坚守着自己所负责的城池,在面对湘军的攻势时,积极进行抵抗,还杀伤了不少湘军呢。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的是,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这边的领袖,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派来一兵一卒对韦俊进行增援。
洪秀全因为韦昌辉滥杀了许多无辜之人而大为恼火,随后他竟把这份怒火和仇恨转移到了韦俊的身上,甚至盘算着要借助湘军的力量来把韦俊给除掉。
在1857年年初的时候,韦俊这边一直苦苦等待救兵的到来,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救兵的身影。与此同时呢,武昌城里的粮草也渐渐消耗殆尽,已经到了断绝的地步啦。在这种极为艰难的处境下,韦俊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那就是主动率领部队进行撤退。就这样,武昌最终还是陷落了。不过呢,韦俊在整个过程当中可是指挥得相当有水平,凭借着他出色的指挥能力,部队的主力基本上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湘军呢,虽然拿下了武昌,但实际上他们得到的仅仅只是一座空城罢了,并没有给韦俊所率领的部队造成太大的实质性损失呢。
客观来讲的话,韦俊真的是已经竭尽全力了。就拿武昌丢失这件事来说,这可不能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呢。要知道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前,石达开可是多次带着人马去增援武昌呢,但是呢,面对湘军的水师,还有他们精心构筑的那种“堡垒防线”,就是没办法突破,结果双方就这么僵持着,陷入到了持久战的局面当中去了。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太平天国可以说是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元气大伤呐。这事儿可不光是兵力、物力方面有损失,更要命的是,内部的信仰都跟着崩溃了。在这样艰难的局势下,韦俊还肩负着坚守的重任呢,可那形势实在是太严峻啦,洪秀全又不派援兵去支援他,您说这让韦俊可怎么坚守得住?然而呢,洪秀全可不管这些个难处,他一心就想着要杀掉韦俊。好在,关键时刻李秀成站了出来,苦苦地向洪秀全哀求,这才让韦俊好不容易躲过了这一劫,不然韦俊的下场可就不堪设想喽。
在离开武昌之后,韦俊的处境那叫一个尴尬,而他的内心更是饱受煎熬。这一切都得从天京事变说起,洪秀全在那次事变里玩了一手“一箭三雕”的手段呢。韦俊的兄长韦昌辉在事变中被处死了,就因为这,韦家一下子就被当成了所谓的“元凶”,结果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敌视,还被各方仇恨着,韦俊也就此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韦俊呢,他可没有参与那场著名的天京事变哦。在当时那种复杂的局势下,他一直坚守在武昌这个重要的地方。要知道,那时候情况很严峻呢,就连他的家人都被杀害了,可即便面对这样巨大的悲痛和打击,韦俊依然没有丝毫退缩,而是顽强地与清军持续展开抗击。不得不说,他这份对所肩负之事的忠诚,实在是太难能可贵啦,真的是非常令人钦佩。
在从武昌撤离之后,韦俊便将作战的区域转移到了江西、安徽等地。在这一系列的转战过程当中,韦俊的表现堪称极为出色,真可谓是所向披靡。那时候的韦俊,可是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战绩呢。他不仅成功地开辟出了皖南基地,为自己的军队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据点。而且,在那场激烈的新圩之战里面,韦俊更是差一点儿就达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战功——将刘长佑给斩首了呢,这要是真成功了,在当时的局势下那影响可就太大啦。
在1858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太平天国来说颇为重要的事儿。这一年,韦俊参与到了第二次枞阳会议当中呢。之后呢,他便和陈玉成、李秀成一同行动起来啦。他们一起发动了浦口之战以及三河之战这两场重要的战役哦。在三河之战里,那可是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战果呢,直接就把湘军李续宾军团给全歼啦,这个军团可有七千多人呢。而且,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战斗,还彻底地把“江北大营”给摧毁掉了。也正是因为这些胜利,太平天国迎来了一段短暂的中兴时期呢。
韦俊此人在打仗方面是相当厉害的,就说陈玉成吧,那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可韦俊呢,最后却没办法继续留在太平天国这边了。为啥呢?这得从洪秀全说起,洪秀全可不是那种心胸宽广、能容人的主儿。而且,在太平天国里头,各方势力之间一直存在着权力的争夺和博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韦俊面临的处境就很艰难了,到最后,对他来说也就只剩下投降这一条路可以走啦。
洪秀全为什么就是不肯原谅韦俊呢?要知道,韦俊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而且还在诸多战事中立下了十分显赫的战功呢。这其中的缘由啊,主要是洪秀全得对杨秀清被杀这件事给出一个说法。当时的情况使得洪秀全需要去解释杨秀清被杀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在这一系列复杂的局面和因素影响下,哪怕韦俊没犯错且战功赫赫,洪秀全也没办法去原谅他了。
据李秀成在自述当中所讲,天京事变的发生,乃是洪秀全、韦昌辉以及石达开一同谋划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呢,是为了去对付东王杨秀清,要知道,杨秀清可是具备“天父下凡”这样特殊资格的人物。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呢,洪秀全采取了一系列举动。他给杨秀清进行了平反处理,不仅如此,还把自己的第五子洪天佑过继给了东王杨秀清呢。并且,洪秀全还特意设立了一个“东王升天节”,这个节日在后来可是成为了太平天国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哦。而反观韦昌辉呢,在这之后就被视作“臭虫”一般的存在啦,在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里,那可算是彻底翻不了身了,一直被人们唾弃着呢。
韦昌辉离世之后,他的弟弟韦俊就只能无奈地承担起一些原本不该他承担的状况了。要知道,洪秀全是不可能轻易疏远“韦家军”的,哪怕这“韦家军”是金田起义极为重要的主要赞助者呢,而且哪怕北王韦昌辉向来对洪秀全忠心耿耿,也依然改变不了这个局面。想当年啊,杨秀清可是相当强势地威胁要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呢,在那样的情形下,众人皆是噤若寒蝉,根本没人敢出面去为洪秀全求情,唯独韦昌辉一人,不顾可能面临的后果,勇敢地站了出来。
洪秀全不肯原谅韦俊,这里面其实是和石达开存在着一定关联的。在1857年的时候,石达开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那就是选择离开集体独自行动,也就是外出单干去了。当时洪秀全可是苦苦地哀求他,希望他能留下来,可石达开并没有听从,执意带着足足10万的兵马就这么走了。而与此同时呢,杨秀清的弟弟们,像杨辅清、杨宜清、杨雄清、杨英清等等这几位,他们进入到了福建地区,并且还和石达开这位翼王结成了同盟关系呢。
在天京事变发生之前,有个“杨氏国宗”呢,当时正带兵在外面执行任务之类的,就这么幸运地躲过了那场可怕的劫难。不过呢,即便躲过了,他们也不敢再回到天京这边来。为啥呢?原来这杨氏兄弟可是手握着重兵的,在那种局势下,洪秀全心里有自己的盘算哦。他呢,想要去挖石达开的根基,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向杨辅清许诺,要授予杨辅清“中军主将”这么一个重要的职务呢。洪秀全打的主意就是通过这样的许诺,让杨辅清能够脱离翼王石达开那边,然后回到太平天国的阵营当中来。
那“中军主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其实呢,在太平天国时期,它可是军事方面的最高指挥官哦,并且还是“五军主将”里面排在首位的呢。
在1851年的时候,洪秀全于武宣正式称王啦,就在这一年,首次设立了“五军主将”这一建制哦。其中呢,中军主将由杨秀清担任,前军主将是萧朝贵,后军主将安排给了冯云山,而右军主将则是韦昌辉,左军主将便是石达开。
在1858年的时候,进行了第二次组建“五军主将”的安排。其中,被任命为中军主将的是蒙得恩,他在相应的军事架构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前军主将则由陈玉成担任,陈玉成肩负着在前路引领作战等诸多任务。而后军主将是李秀成,负责着军队后方相关的指挥调度等事宜。右军主将为韦俊,在右侧方向的军事行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还有左军主将李世贤,主管着左侧军队相关的各项事务。
杨辅清回到了南京,这件事给太平天国带来的影响极为重大。怎么个重大法呢?就说在这之后,石达开的处境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了,因为原本他是有队友可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可杨辅清这一回到南京,情况就变了,等于石达开没了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没了队友支持的石达开,在福建那边就很难打开局面啦。没办法,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好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远征四川。这一去可就离太平天国的主战场越来越远喽,而且啊,最后竟然走上了一条再也回不来的路,实在是令人惋惜。
话说杨辅清归来之后,洪秀全呢,特意安排他前往皖南地区去参与作战。这一安排可就巧了,因为他此次作战的辖区和韦俊的辖区是紧挨着的呢。要知道,这杨辅清和韦俊之间那可是有着仇怨的,仇人一旦碰上了,那情绪立马就变得激动起来,心里的火气“噌”地一下就冒起来了,彼此看着都不顺眼。而且呢,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双方又都有着争夺领地的需求,毕竟领地对于他们来说可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于是乎,这杨辅清便多次主动挑起冲突,就这样,双方之间的摩擦那是接连不断地发生着。
韦俊手底下的兵马那可是相当雄厚的。不过呢,他可不想搞什么手足相残的事儿,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一忍再忍、处处忍让着。就说有一回吧,杨辅清在宁国遭到清军猛烈攻击,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韦俊呢,顾念着大家都是同一阵营的兄弟,即便知道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矛盾,还是毫不犹豫地派兵去救援杨辅清,心里就盼着杨辅清能明白自己这么做的一番“苦衷”。可谁能想到呢,杨辅清对韦俊的仇恨实在是太深了,而且他特别了解洪秀全内心的想法。所以呢,哪怕韦俊都已经派兵去援助他了,他却愣是装作没看见一样,根本就不领这个情,完全无视了韦俊的这份援助之举呢。
在那种情况下啊,韦俊心里想着“惹不起,那还躲不起嘛”,他是真不想把事情给闹得更大啦,所以就干脆带着兵去投奔李秀成了。可这事儿呢,杨辅清那边却不依不饶,还专门派兵去追击韦俊呢。再说陈玉成这边,他一直是把皖北当成自己的地盘来着,在他看来,其他军队那是不能随便在这儿调动的。这不,当得知韦俊要渡江的事儿后,他就立刻出兵了,直接把长江给封锁住了,目的就是要阻止曾经的老上司韦俊渡江过去呢。
咱们来说说韦俊投降清朝这件事儿,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天京事变的一种延续呢,而且真的是太平天国的一大悲哀。韦俊这个人呢,那能力可是相当强悍的,在战场上建立的战功十分显赫,并且对太平天国的忠诚度原本也是很高的。大家想想看,要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洪秀全对他的欺压实在是太过分了,把他的生路都给断绝了,他又怎么会去选择投降清朝呢?他也是被逼无奈。
洪秀全始终不肯原谅韦俊啊。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是,洪秀全得对天京事变给出个说法,毕竟这事儿影响太大了。而且呢,他还想着拉拢杨辅清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在这种局面下,韦俊就只能无奈地被排除在外了。那这背后最根本的缘由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洪天王他自身存在不少问题。他的威望不够高,没办法让众人都心悦诚服地信服他。魄力方面也有所欠缺,遇到事情做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不够果敢有力。更要命的是,他压根就没有那种能容纳不同人、不同意见的气量。所以呢,在面对当时那样复杂的局势时,他只能选择一些算不上高明的下策去应对。结果就是,这一系列的做法给他后续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祸患,影响极为深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