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势能转为动能之谜:形意拳发劲解读

京京聊太极 2025-05-01 09:27:09
京武功夫如是说:

凡练形意拳,入门首须站桩,或为混元桩,或为形意拳三体式不拘。

形意拳三体式是基本之基本, 形意拳三体式练得好。

三体式站桩动作说明: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脚分立稍离,脚尖向前,眼平视前方。

  要点:心中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思无意,浑然一气,一无所向,不露形迹。

  二、身体向左扭转,两脚随之向左拧转45度,眼看左前方。此时心中一如上式相同。

  三、两手屈肘慢慢向上抬至胸前,然后右手盖于左手背上面(右手中指置于左手食指根处),两手心都向下,左肘靠于左肋侧,右臂屈肘靠于右肋侧,两腿缓缓向下屈成半蹲式,眼仍看左前方。此即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式。

  要点:身体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头向上顶,项要竖直,下颏内收,舌顶上颚,两肩向下自然松沉,心气稳静。

  四、身体转向正前方,右手由左手背上面向前伸出手心向下。同时左脚掌着地虚点,右腿向下曲蹲,身体重心偏于右腿,眼看右手背。

  要点:头向上顶,下颏内收,舌顶上颚,含胸收腹。

  五、左脚向前迈进一步,脚尖稍向里扣,右腿随之向下曲蹲,脚尖里扣,与左脚尖斜线相冲,两脚相离约一尺左右。同时左手由右手下面向前伸出,肘部微曲,掌沿向前,拇指撑开,其余四指微微曲拢分开向上,手心向里,掌心内含,高与额平,右手撤回置于左肘下面,五指微微分开,手心向下,身体重心偏于右腿。眼看左手虎口。

人体势能转为动能(发劲)

  形意发劲就是将人体的势能转为动能,练形意,就是一练架势、二练劲力、三练内气,要求三者皆顺达并相辅相成。

拳架和内气在我以前博文《要从内在的劲意求姿势正确》、《刍议形意拳的“丹田内气”》和《走出“气”的误区》中略有叙述,现在就劲力方面以现代物理名词及原理来简说一下。

  拳经中的“起钻落翻”、“横竖”、“束展”等词汇,其实说的就是形意拳的发劲原理和过程,简明扼要地把形意劲力阐述得很清楚和透彻,根本没有什么神秘玄妙(可是一些所谓“大家”、专家、学者将此说成深奥的仙道玄术让初学者无所适从,就好比假设曹雪芹看了“红学专家”的论文后,他就根本写不出也不敢写《红楼梦》一样),并且可用现代物理中的动能和势能来白话解释。

  形意发劲就是将人体的势能转化成动能,就好比弹簧被压缩到极限后,“腾”地张弹开产生很大弹力一样。形意拳的发劲(或发力),是通过起落、束展、螺旋等方式,把势能转化成动能。

起落:是从重心的势能来转化成动能的。

束展:相当于弹簧弹性的势能来转化成动能的。

螺旋:相当于圆周运动的离心势能突变为切线动能。

而以上的起落、束展、螺旋,则又是形意拳盘架的主要运动形式,按规矩练,通过丹田鼓荡就可把以上几种势能同时、统一地转化为动能,形成整劲爆发力。

  “起”“钻”、“横”、“束”等是形意拳发劲的第一个过程,好比射箭先拉弓一样,下肢主要要求:磨胫、扣膝、裹胯;上肢主要要求:后手搭前肘、后肘紧贴肋、两手拧裹似麻花;躯干主要要求:提肛、吸提丹田、腰骶后靠、气运聚到夹脊、俞口和肩井,扣后肩、乍开肋(自然拔背含胸)。就是全身似“槐虫”、“五弓”皆拉满,劲力尽蓄足,这就是将人体自身的势能积蓄到最大限度,也就是所谓的“蓄势待发”。

  “落”、“翻”、“竖”、“展”等是形意拳发劲的第二个过程 ,好比开弓射箭一般,下肢主要要求:脚趟踩后腿蹬 、膝前顶后扣、或顺跨或拧胯(同时胯要坐);上肢主要要求:三星现、肘坠裹、肩垂松;躯干主要要求:配合肩胯动作拧腰抖脊柱、鼓荡丹田。这个过程就是把事先蓄满的劲,通过丹田鼓荡而瞬间、顺达地发出,形成很大动能的内外合一的爆发劲。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蓄积的势能越大,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好比射箭,只有把弓拉开、拉满,射出的箭才能力度大、速度快,就是说只有把劲蓄足,才能把劲发大。

  蓄劲(势能)和发劲(动能)不是片面、静止的两个截图,而是相互转化的两个连续过程,只有“沾身”的瞬间才“纵力”,才把势能疾速地转化为动能。

  在练拳时,一般情况下,蓄劲(势能)的时间比较长,发劲(动能)时间极短促。但在实战中特别是遇到偷袭时,则是“不钻不翻,一寸为先”,是瞬间发劲,几乎没有蓄劲的过程。

当然必须是功夫练到身的拳家,即使没有蓄劲的过程,可是身上已经蓄有很大的势能,随时随刻都能发出很大动能的翻浪劲或抖绝劲并能“沾那打那、那沾那打”——这才是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

1 阅读:33
猜你喜欢

京京聊太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