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前不遮额,后不压颈”发际线暴露了你的一生,有道理吗?

蜗牛春秋文化 2024-12-29 12:53:05

风华正茂时,一头阳光下闪着蓝光的乌黑秀发,令多少羡慕不已。时光悠悠,几十年过去了,乌黑发亮的头发早已成为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斑驳的黑白之色,且发际线偷偷的向上漂移了一两厘米。朋友打趣的说到:哎呦,看来你要时来运转喽,曾经的你那头发就如同戴一顶小草帽一般,头发多又密,未必是好现象,常言道“前不遮额,后不压顶”,才是理想型的发际线。如今的你终于摘掉脱贫的帽子啦!当时给我整的一头懵,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他所说的“前不遮额,后不压颈”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

一,前不遮额。

前不遮额,不是大家理解的额头前的刘海遮住了额头。而是指的是额头的发际线偏低,偏低的发际线给人的感觉就是挤占了额头的阵地,导致额头变得又低又窄。

在古代,有一种学问叫“面相学”,古人认为:相由心生。意思就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会从五官长相上体现出来的。

古人将人脸分为“上中下三庭”,额头就是所谓的“上庭”,也可说成“天庭”。常言道: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所以,古人中意的额头就应该是饱满,开阔的。很显然额头低窄的在古人那里不讨喜。古人认为天庭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智力,运势和前途。饱满开阔的额头,很显然在这三方面更具有优势。而额头低窄的人,古人认为他们的运势平平,额头低窄的人,是追求完美的理想型主义者。他们有时会比较高冷,常会目中无人,爱慕虚荣,爱出风头。咱顺着古人给出的评价来捋一捋。

一个人如果是完美主义者,按理来说应该是不错的做人原则,做事做人追求尽善尽美。可是,凡事皆有度,世间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总会有一些瑕疵的。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那就钻了死胡同了,导致自身深陷泥潭不可自拔。

高冷,目中无人,可理解成孤傲,不愿与他人交流,管你社会风云如何变换,人家有独数于自己的一套法门,这就是和社会脱节的一种表现。

爱出风头,爱慕虚荣。在领导面前,总爱表现自己,总想获得领导的赏识。可领导也不是傻子,他会结合你日常的表现和领导在时的表现,两者进行对比。最终而出评判,一个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靠的是实力,技术,能力,人际关系。单纯的爱出风头,其实是减分项。

二,后不压颈。

人们关注发际线,常常停留在观察额头发际线的高矮,而容易忽略脑后发际线的存在。而后不压颈,就是脑后的发际线。

后不压颈的意思就是:脑后的发际线,长到了脖子上。占据了脖子的地盘。这就是发际线压颈。

古人认为,一个人脑后的发际线的位置,应该在脖子以上的位置,不应该到达脖子的区域。古人认为,发际线蔓延到脖颈位置,为人性格倔强,脾气大而且还耿直。一生多遇到挫折和磨难,早年运势不佳。

人的性格其实就决定了人生的上限,倔强,脾气大还耿直的人,他身边必然缺乏贵人相助。因为他的坏脾气赶跑了想与你深入交往的贵人。常言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有别人的帮扶,纯靠孤军奋战,难于成功,就应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俗语“前不遮额,后不压颈”,是古人对于拥有发际线前也低,后也低的人,做出的评判。虽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虽然有封建迷信的意味。但其中应该也有古人看人识人方面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只能说古人的说法有点儿过于武断而已。人类的毛发的发际线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发际线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人的人物性格,更不能决定人生的命运。人的一生到底能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和个人的智商,学历,情商,生存环境等等诸多方面有关。所以古人所说的“前不遮额,后不压颈”的说法,并不存在科学依据,只是古人根据对部分人的观察得出的一种结论,不具备指导意义。

0 阅读:13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