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五千年灿烂饮食文化「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特别展览将于三月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SUNDAYLIFE新地 2025-02-24 15:32:50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将于今年3月19日至6月18日隆重推出特别展览「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流动的盛宴」展览)。作为「香港艺术三月2025」的重点节目之一,是次展览精选逾110件珍贵文物,包括来自故宫博物院的8件中国国家一级文物,深入探索食物器具、饮食习惯和传统风俗的演变,呈现中国千姿百态的饮食文化和生活面貌。「流动的盛宴」展览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除了汇聚两馆的珍贵馆藏,还云集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本地数家博物馆的精彩文物。展览沿着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2000年)至清代(1644–1911年)的历史脉络,运用多媒体和新科技,生动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粹。

崭新角度「流动」串联中国饮食文化:跨越生死、文化、山水、时间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由餐桌上的色香味俱全,再到以饮食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习俗、思想和哲学,内容极为丰富。「流动的盛宴」展览以崭新的角度——「流动」为主轴,呈现并串联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分「跨越生死」、「跨越文化」、「跨越山水」三个单元,分别探讨饮食器具在精神、文化与空间中的移动。展览最后单元「跨越时间」则运用多媒体手法,让观众在虚拟餐桌上探索当代食器与传统饮食文化之间传承创新的关系。

第一单元「跨越生死——礼食同源」: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与饮食相关的礼器及陪葬品,探讨古人将生前的宴飨「移动」至来生的重要性。重点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约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年)时期的作父丁尊和鲁侯爵等用作祭祀的青铜礼器,它们被视为沟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体现了中华文明「礼食同源」的观念。谷仓、水井、灶、猪舍及鸡笼等陶制的微缩模型则在西汉(公元206–公元8年)中晚期盛行,不但反映当时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面貌,亦代表人们对来世生活富足的祈求。

第二单元「跨越文化——胡食风尚」:展示唐(618–907年)、宋(960–1279年)时期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探讨中外饮食风俗的交汇融合,展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饮食传统并非始终如一。胡风食材、饮食器具及高足家具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改变了中原的饮食文化,影响延续至今。例如胡人引入的桌椅改变了中原用餐席地而坐的习惯,令同桌共食成为主流。此外,由中亚引入的食材大多以「胡」字(「胡」即外来)命名,包括胡椒、胡桃和胡麻等食材,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本单元重点展品之一为唐代凤首壶,此执壶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倾注方式倒酒的饮俗,如何改变中原旧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习惯。另外一件重点展品为神兽葡萄纹三足盘,揭示了在唐代出现的大盘,与胡风食物的引入有着密切相关:它不仅用作盛载胡饼、水果、酥山(类似刨冰)等外来食品,还体现了当时的饮食方 式从分食到合食的转变。

第三单元「跨越山水——游宴之乐」:明(1368–1644年)、清时期大众旅游兴盛,旅游相关用具随之受到重视。此单元透过明清时期描绘游宴场景的文物及当时制作的游具,展现饮食在山水之间的移动,亦会介绍原本盛装饮食用具的匣盒在清代宫廷如何成为收纳文物的包装用具。历史上著名游宴成为众多书法、绘画及各种工艺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例如清代重要宫廷画家丁观鹏(活跃于1726–1770年)的《夜宴桃李园图》刻划了唐代有「诗仙」美誉的李白(701– 762 年)与堂弟们在桃花盛开的园林中聚会宴饮。明清时期江南游船宴饮风气尤盛,明代著名山水画家张复(1546–1631 年后)所绘的《曲江仙舫图》呈现人们置身于宁静山水中在舟上品茶的景象,生动呈现了水上游憩和宴饮的场景,是对当时游宴之乐的生动写照。

第四单元「跨越时间——传承」:中国饮食文化不但继承了千年的传统智慧,还融合了现代理念和技术,此单元以崭新活力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当中的传承和发展。透过互动装置巧妙结合古今场景和器物,邀请观众享受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展厅设有的虚拟餐桌可以进行模拟点餐,并以动画技术展示不同菜色的烹调过程,从而让观众回顾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为配合「流动的盛宴」主题,博物馆将提供一系列新颖且丰富的教育活动和资源,包括公众讲座、食品提盒制作工作坊,以及观众学习资源手册等,详情将适时公布。

0 阅读:1

SUNDAYLIFE新地

简介:SUNDAY!鲜至够辣 给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