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晋书.庾衮传》,感觉这就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不排除《晋书》中的文字描述对庾衮有美化的成分在内。不过能美化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庾衮,西晋时人。西晋咸宁年间——大约公元280年前后——河南乡间爆发疫情。庾衮的两个兄长都在疫情中死去。而庾衮的二哥庾毗此时也被疫情感染奄奄一息。村里的乡民、包括庾衮父母家人都逃离了家园。惟有庾衮留下来照顾二哥。按照《晋书》的描述,“衮独留不去,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这边照顾重病的兄长,还不时抚摸去世兄长的棺材哀悼。过了一些天,疫情逐渐过去。家里人和村民们回来,本以为庾衮肯定也死了。没想到活得挺好,关键是庾衮的二哥也挺过来了。大家都说:“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说这个人(庾衮)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真是奇异的人啊!这件事说明庾衮的孝悌之心。
还有一件事。庾衮曾经和兄长们拜访同乡陈准兄弟。兄长们把陈氏兄弟当作朋友,都对他们的母亲行拜礼,惟独庾衮不拜。陈准的弟弟陈徽说:“你为什么不对我母亲行拜见礼呢?”庾衮说:“我实在是难以承受行拜礼之重。如果对人家的父母行拜礼,就将自己等同于人家的孩子,那种义是很重的。事实上我做不到对待你的母亲像对待我自己的母亲一样。我哪敢随便做这件事呢?”最终没有行拜礼。陈准、陈徽感叹道:“你是明达耿直的人,你如果掌管国事,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这件事说明,庾衮既重视礼节,又能坦率表明自己的想法。所以陈准兄弟称赞庾衮“明达耿直”是很准确的。
这两件事说明庾衮重亲情、讲礼节,端庄方正。不过生活很复杂,更看重的是实际才干,才能在乱世中生存下来。西晋后期就是典型的乱世,所以真正的考验来了。
西晋八司马之乱,社会动荡,盗匪蜂起。庾衮率领族人和乡亲在乡间自保。但是民间承平已久(西晋自晋武帝灭吴之后有至少30多年的稳定期),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做。庾衮召集乡里有声望的人。庾衮说,孔子早就说过了,如果不教会老百姓怎么作战就让他们去打仗,就像抛弃了他们一样。现在我们面对危急时刻,这么多人乱哄哄聚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明智而且说了算的人统一指挥,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乡民都说,你说的太对了。现在我们都听你做主了。庾衮沉思良久,告诉大家: “古人急病让夷,不敢逃难,然人之立主,贵从其命也。”庾衮说,此时是非常时期,让我做主也可以,但是你们一定要听从我的安排。众人一起发誓:“无恃险,无怙乱,无暴邻,无抽屋,无樵采人所植,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难。”
于是,庾衮率领乡亲修筑工事、建起碉堡,在主要道路上树立障碍物。又安排各部长官,准备武器。号令分明。不久之后,“及贼至,庾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晏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贼人来了很多次,看到防守无懈可击,于是都撤退了。当时的人都说,“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其庾异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事情小心谨慎,善于谋划才能成功。能做到的只有庾衮吧!
庾衮可以说是,乱世之中生存主义最古老的践行者。能保全自己的家园,卫护乡民生命,只靠少数人是不到的。必须团结一切力量,有明确的防御重点,且做好完备的物质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庾衮绝对不是只会动嘴皮子、手无缚鸡之力的迂腐之人。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承担一方重任,这才是最难得的。
庾衮之死。八司马之乱愈演愈烈。齐王司马囧入洛阳,自以为大权在握,“逾年不朝”。一年多时间不上朝、不理朝政。司马冏权倾朝野后,骄奢淫逸,大失人心。庾衮在乡间得到这个消息,叹息说:“晋室卑矣,寇难方兴!”国家完了。大灾难还在后面!于是带着家人离开家乡河南伏牛山区,去了太行山中更适合于乱世生存的林虑山——就是现在的红旗渠源头林州。“事其新乡如其故乡,言忠信,行笃敬。经及期年,而林虑之人归之,咸曰庾贤”。后来,后赵石勒的军队进攻林虑山。当地父老与庾衮商量,说我们这里有一座“大头山”,特别险峻。山上还有古代人遗留的生活设施,可以维持生存。“衮乃相与登于大头山而田于其下。年谷未熟,食木实,饵石蕊,同保安之,有终焉之志”。想在这里过一辈子了。就在粮食快要收获的时候,庾衮带着儿子下山,查看庄稼长势。忽然发作了眩晕症,从山崖跌落而亡。客观地说,庾衮之死也是近于完美——家人亲族乡亲都安顿完好,没有生存之虞。眩晕症发作,人就像做梦一样,忽悠一下就没了。
庾衮死后,时人伤之曰:“庾贤绝尘避地,超然远迹,固穷安陋,木食山栖,不与世同荣,不与人争利,不免遭命,悲夫!”这样完美的一个人,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命运啊!不过换个角度看,庾衮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难道不也是一种幸运吗?
读书有得(125)2024/11/27
这个冬天在家里“猫冬”,哪都不去了。专注于读《晋书》,了解这个虽然短暂然而丰富的朝代,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